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 任何人在1929年中買入股票,而且一直持有的話,那麼他/她就要白白待大部分的人生消逝,才可賺回自己所虧蝕的。 ”

-— 理查·M·薩斯曼

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1929年股災這樣嚴重。

1929年股市大崩盤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股災帶來的黑色夢魘不堪回首。

一、噩夢之前,全民癲狂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戰爭結束後,美國由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紐約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美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帶來了股市的一片牛氣;民眾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入市炒股成為全民的投機行為。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到1928年,股市幾近瘋狂。

在地鐵,人們紛紛指責地鐵公司沒有在車廂裡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使人們在乘車途中無法炒股;

在工廠,所有的車間都安放有大黑板,並有專人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

在牧場,牛仔們通過高音喇叭收聽電臺的消息,實時瞭解行情;

在出租車上,司機和乘客熱情地討論股票行情;

在街上,擦皮鞋的小童向顧客介紹當天的熱門股……

在瘋狂的投機熱潮刺激下,紐約股市一漲再漲。所有投身其中的人都未曾想到,泡沫終究有破滅的一天。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看到了股市暴漲後面隱藏著的風暴,於1929年春天宣佈要通過緊縮利率以抑制股價暴漲,這一舉措使得市場價格稍有降低。

然而,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行動危及到了許多超級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根本利益,美國最出眾的證券市場經紀人、著名大銀行總裁、金融家、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最富有革新精神的經濟學家等重量級人物團結一致與聯邦儲備委員對抗,反對抑制股價。

所有人中,尚保持清醒的只有金融家保羅・華爾堡和羅傑・巴布森,他們對瘋狂的股市提出了異議,卻遭到了猛烈譴責和攻擊。

巴布森提醒人們:“我重複去年和前年所說的話,市場崩潰遲早要來臨。”然而人們卻嘲笑道,巴布森的見解和他的其貌不揚一樣了無新意。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在巨大的壓力下,聯邦儲備委員會妥協了,市場重新活躍起來。在夏季的三個月裡,價格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份的增長幅度。

“聯邦發起人有限公司”利用貸款投機的狂熱,迅速使公司成立時的500美元資產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急劇膨脹為10億美元。

那段時間,連業績最差的公司的股票漲幅也高達100%以上。

每當股價高漲、投機達到瘋狂之時,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會異常脆弱,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起市場恐慌。

果然,就在巴布森的警告發出不久的10月初,一條出自道・瓊斯的金融消息引起了股市的慌亂和巨大的波動。

在隨後不長的交易時間裡,有200萬股股票易手;美國鋼鐵公司、電報電話公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紛紛下跌。

這一後來被稱之為“巴布森突變”的徵兆開始動搖股民們的信心。

股市下跌的信息很快反饋到總統胡佛那裡。

胡佛在向新聞界發佈的講話中說:“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並未失去以往的平衡。”

伊利諾洲際銀行總裁也附和說:“眼下美國的經濟形勢平穩,投資者大可不必有恐懼感。”

然而這番話對神經已十分敏感的股民已經難以發揮鎮靜作用了。

股市經過曇花一現的短暫上揚後,開始急劇下滑,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的1929大崩潰由此拉開了序幕。

二、噩夢來臨,股市大崩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1929年10月的最後十天,黑色夢魘侵蝕全美。

1929年10月21日,為了穩住股市,政府要求徵收“保證金”,股民們開始認識到,若真收“保證金”,他們的儲蓄、房產等一切將要失去。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稱“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洩,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雖然當天中午多位銀行家和財團老闆決定出資託市,暫時穩住了股票價格,不過這只是暫時的穩定。

1929年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週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929年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929年10月29日,是世界投機史上不可忽略的日子,它被認為是對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民乃至美國經濟歷史上截止當時為止最黑暗最具毀滅性的一天。一個交易日之中有1640萬股票易手,價格幾乎是垂直下跌;整個交易大廳,賣主像一隻只無頭蒼蠅在大廳裡撞來撞去,期望能夠找到買主。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著名經濟學家J·K·加爾佈雷斯在他關於股票市場崩潰及前因後果的名作《大崩潰》中,對10月29日股票市場崩潰有一段著名的描寫:

“崩潰的高潮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這天來到了:在大風暴來臨前的星期二上午十點鐘,證券交易所大廳裡的大鑼勉強敲響了。大量股票投入市場,不計價格地拋售……出售的不僅是無數小商號的股票,而且大商號的股票也在拋售。……某種股票的行家發現自己一再被爭相拋售股票的經紀人所包圍,而且甚至簡直沒有人去考慮買進。……交易所的情況十分混亂……開盤後半小時內,交易量就超過了三百萬股,到十二點鐘時超過了八百萬股,到一點半鐘時超過了一千二百萬股,鳴鑼收場時,這一天瘋狂交易達到了極端,以一千六百四十一萬零三十股的最高記錄收盤。……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五十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跌了四十點。”

1929年到1933年,雖然其間股市有所反彈,但反彈的力度一浪低於一浪,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75%,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種股票的市值下降了450億美元;道·瓊斯指數最低時跌至41點。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三、不堪回首,十年蕭條

以“黑色星期二”為發端,這場史無前例的股災從1929年延續到1933年,造成了美國股市、銀行與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形成了惡性循環,並從美國波及到全球,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長達10年的大蕭條:

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衝!”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投機泡沫的破滅使許多西方人感到世界末日來臨,法西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乘機上臺……

後來有人在談論1929年的美國股市大崩潰時,將其視為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總危機的導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引線。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在這場股災中,幾乎所有人面臨破產,數以千記的人跳樓自殺。

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蕩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經濟增速急劇下滑。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由1929年的1040.4億美元,跌落到4年後的585億美元;美國淨國民產值由1929年的958億美元下滑到1932年的509億美元。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失業率空前提高。從1929年的3.2%急升至1933年的24.9%,緊接著下一年失業率達到26.7%,不到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失業沒事做,3400萬男人、女人、兒童根本沒有任何收入可以餬口。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資本市場潰不成軍。從1929年最高的381點到1932年7月的最低點41點,道瓊斯股票指數下跌了89%,到1933年7月,美國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值只相當於1929年9月的1/6。全球最大公司——美國鋼鐵公司股票從262點跌到1932年的22點,就連最強盛的通用汽車股票也從每股73美元跌到8美元。

嚴重的通貨貶值。商品大幅降價,使得1930年商品價格下跌了10%,1931年又下跌了15%,4年總體商品價格下跌了近50%,國民耐用商品指數下降超過77%,接近4/5。

四、痛定思痛,誰是元兇

1.經濟週期是根本原因。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股市的崩潰只是經濟大蕭條的前兆和表象。

國外研究表明,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美國曆次發生的經濟蕭條都伴隨著運輸業過分發展和土地過分投機。

1929年大蕭條的先導是汽車業和公共建設事業的過度發展。

2.信用擴張式的股票購買方式和過度投機。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20世紀20年代,廣告業的迅速發展和信用卡的廣泛應用刺激了股市需求的增加。信用卡的普及增強了中產階級的購買力,推動了股票的槓桿交易。

1927年,美聯儲創造的低利率環境進一步刺激了股票投機活動。

信用擴張式的購買方式,表面上極大地助推了股市的繁榮,而一旦股票價格劇烈下降,人們就會競相拋售,動搖當時並不穩定的金融結構,導致經濟的全面崩潰。

3.銀行、證券業的不規範交易行為和美國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股災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

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起一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併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

自此,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

五、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金融危機大回顧之1929年美國股災:不堪回首的黑色夢魘

當發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事實上,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當局者可以及早採取措施,如果銀行不濫發貸款,如果交易商不唯利是圖,如果大財團流著道德的血液,如果投機者不貪得無厭、不期望不勞而獲……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能做的只有吸取教訓。

股票市場是有規律的,有漲就有跌,暴漲就暴跌,沒有永遠賺錢的買賣,容不下賭徒心態與暴富心態。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誠哉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