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大概每個女生都曾幻想過“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美滿愛情,可現實不是童話,在還未牽到對的人之前,總有不少姑娘會遇到一兩個渣男。

更有甚者,還會被傷到懷疑愛情,在偌大的城市中,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也不再願意試著去愛上另一個人。

可是,你到底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1。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講述了松子悲慘而又令人扼腕的一生。

她原本是一箇中學的語文老師,卻在一次百口莫辯的誤會中被辭退,在餐廳打工期間和一個立志成為暢銷書作家的男人同居,他脾氣古怪,鬱郁不得志,常常對松子動粗,她卻一再容忍,直到那個男人自殺。

男人自殺後,她又成為了已故男友朋友的情婦。

在得知別人已有家庭的情況下,她卻甘願做一個見不得光的小三,可更加悲劇的是,這個男人並不是真的愛松子,而只是嫉妒她死去男友的才華,所以才想要佔有她。

此後的松子開始自暴自棄,做了陪浴女,還認識了一個名叫小野寺的渣男。

結果再次被利用,不僅被騙走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在一次扭打中,操起尖刀殺死了小野寺。

短短的幾年間,松子就從一名中學老師,變成了一個被全國通緝的殺人犯。

縱觀松子坎坷的情史,我們不難發現,它基本上就是一部渣男收割史。

接二連三的渣男的出現,將她原本平靜的生活拖進了一個又一個深淵,而她之所以總是遇到渣男的關鍵,並不是所謂命運的使然,而在於她完全沒有對接近自己的男人進行任何篩選和甄別。

只要有人靠近,她就選擇接受;只要別人肯愛自己,她就覺得是莫大的幸運。

她的不拒絕、不挑選,讓自己練就了一副爐火純青的沼渣體質。

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2。

小滿工作已經八年了,三十歲的她,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業務部經理,精明強幹、薪資不俗。

可就是如此優秀的她,也在父母親朋的催促和逼迫下,無奈地投入了恨嫁一族。

除了正常的工作,她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各種各樣的相親活動,可是,那些滴溜溜轉動著眼珠子的油膩相親男,並沒有牽著她的手和她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

第一個是標榜自己是個老實人,只想找個本本分分的人好好過過日子的公務員。

然而,在兩個人第二次見面的時候,他就毫不遮掩地向小滿提出了想要開房的要求,用他的話說,都決定要奔著結婚去了,這種事,趕早不趕晚。

小滿至今也沒想通這到底是什麼邏輯,只知道,那個滿口“道德責任”的公務員在遭到小滿的拒絕後,言語粗俗地罵著娘,還說她就是個沒人要的老女人,不知道矜持個什麼勁兒。

第二個是高高瘦瘦的IT男,薪資八千,戴副眼鏡,不苟言笑。

相處了三個月之後,小滿發現了IT男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摳,他可以摳到什麼程度呢?

據小滿說,這個月薪八千的技術男,一包榨菜能吃兩天,點麻辣燙加份菜都要猶豫好半天,西裝領口永遠在發亮,週末最常見的娛樂活動就是宅在家裡看電視。

可是,他不抽菸不喝酒,看起來老實木衲,也沒什麼異性朋友,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結婚人選。

於是,小滿帶著他去商場買衣服,請他到全市最有名的餐廳吃飯,和他一起牽著手去看電影,試圖讓他學會享受生活,學會好好對待自己。

然而,IT男卻在兩個人見過家長,談到結婚和彩禮的時候,毫無徵兆地消失了。

那個時候的小滿,剛剛幫他付完三個月的房租。

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你?

3。

在那之後,小滿消沉了好久。

她也曾喝著酒、流著淚,聲嘶力竭地質問,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我?

是啊,為什麼遇到渣男的總是那些渴望得到幸福的人呢?

明明他們都很善良,只是懷著一顆真誠迫切的心,想要在這冰冷的塵世間獲得一份平凡的愛情,為什麼卻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渣男,被傷到體無完膚也觸摸不到幸福的邊緣,只能痛苦地在愛情的泥潭中打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離想象中的幸福越來越遠。

然後,在看似永遠也不會癒合的傷害中,變得脆弱敏感、絕望孤獨,越來越不相信愛情,也越來越抵抗別人的接近,就像善良的松子和小滿一樣。

我想,並不是她們真的就是什麼沼渣體質,而是她們太渴望愛情了,太希望自己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了。

於是,她們把出現在自己身邊的所有男人都划進自己的擇偶範圍,不加選擇地將他們視為救命稻草,幻想著他們會帶著自己脫離苦海,從此相依相偎、幸福一生。

可她們不知道的是,所謂的救命稻草,往往並非是救命的稻草,而恰恰很有可能是要命的水草。

在你最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而在你最迫切渴望愛情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渣男就會聞風而動。

因為慾望會讓人迷失方向,也會更容易讓你放下戒備,從而心甘情願地鑽進渣男們精心設置的圈套,從此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們總要經歷一些波折,才能遇到真正的愛情;

我們總要走過一些坎坷,才能牽到那個對的人。

在這之前,不要心急,也別委屈自己降低標準,請別稀裡糊塗就將自己的一輩子奉獻給一個並沒有那麼喜歡的人。

在你全心全意愛著自己的時候,真愛自然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