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筆下鮮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編亂彈妞:兩枚少女心爆棚的“女漢子”,愛吃會耍又可愛,賣得了萌,犯得了二,自詡追得上陳偉霆,嫁得了吳亦凡...當然,和你一起吃遍、玩遍、看遍西安,才是我們最大的心

“半個世紀以前,十幾歲的少年賈平凹第一次來到西安,站在這座鐘樓上的時候,想必他為這座古都準備了一肚子絢爛紛繁的詞句,但半個世紀之後,千言萬語只化成欲言又止的一句:

西安畢竟是西安,無論說古道今,若要寫中國,西安是怎麼也無法繞過去的。”

西安,這座擁有超過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1000年建都史的古都,不似西方羅馬城戰鬥英雄般揮斥四方,我們腳下的這座城更像是位龐眉皓髮的儒者,靜默地守護著,見證著幾千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攝於1982年的照片,秦嶺、大雁塔、鐘樓遙遙相望)

為這樣一座從不缺乏歷史的城市作傳,或是容易堆砌或是浮蕩。而賈平凹,這位在西安生活了半輩子的作家,書寫他記憶中的城時,從歷史的高處回到生活中的雞零狗碎,在《老西安》這部長篇散文中描摹出一座最真實、最親切的西安城,成為對這方水土最好的獻禮。由於書中較為久遠的年代我們不曾經歷,那些趣事、傳奇故而鮮為人知。

今天,與大家一起帶著這本《老西安》,走進古都,發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西安城南的韋曲和杜曲,實際上是以韋、杜兩姓起名的,歷史上韋、杜兩大戶出的宰相就四十人,加上名列三公九卿的大員,數以百計,故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

(原來,在長安大學城讀書的同學們是被寄予了厚望的)

南院門舊事

我在西安居住最長的地方是南院門。南院門集中了最富有特色的小街小巷,那時節,路面坑坑窪窪不平,四合院的土坯牆上斑斑駁駁,牆頭上有長著松塔子草的,時常有貓臥在那裡打盹,而牆之上空是蜘蛛網般的陳舊電線和從這一棵樹到那一棵樹拉就的鐵絲,晾掛了被褥、衣裳、褲衩,樹是傷痕累累,拴系的鐵絲已深深地陷在樹皮之內。每一條街巷幾乎都只有一個水龍頭,街巷人家一早一晚用裝著鐵輪子的木板去拉桶接水,哐哐哐的噪音吵得人要神經錯亂。最難為情的是巷道里往往也只有一個公用廁所,又都是汙水肆流,進去要小心地踩著墊著的磚塊。早晨的廁所門口排起長隊,全是掖懷提褲蓬頭垢面的形象,經常是兒子給老子排隊的,也有做孃的在蹲坑上要結束了,叫喊著站在外邊的女兒快進來,惹得一陣吵罵聲。

……所謂的南院,是光緒十四年陝西巡撫部院由鼓樓北移駐過來的稱號,民國以後又都為陝西省議會、國民黨省黨部、西安行營佔駐,一直為西安的政治中心。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南院門很長一段時期是西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安“老字號”

一九二六年南院西側的箭道開闢了小百貨市場,麵粉巷、五味什字、馬坊門、正學街、廣濟街、竹笆市,集中了全城所有的老字號。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地,至今仍家家編賣竹床竹椅竹簾竹籠之類。澇巷是傳統的書畫裝裱、紙紮、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藝作坊區,三家五家的在門面或攤點上出售傳統小吃如杏仁油茶、粉蒸肉、甑糕、棗末糊、炒蕎粉。老樊家的臘汁肉,老韓家的掛粉湯圓,老何家的“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王記粉湯羊血都在澇巷外的正街上,辣麵店香油坊賣的是最純正的陝西線線辣面和關中芝麻香油。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古城“龍脈”

鐘樓在西安的中心,西安人講龍脈,北門出去的北郊塬上就是龍頭,現仍叫龍首村的,鐘樓正好建在龍的腰上。

楊虎城的“五馬長槍”

一代宗師吳宓論說過陝西人的性格特徵:倔、犟、硬、碰。所以陝西人很少能在中央機構裡任大官,即使有也為期不長,淪為悲劇。楊虎城在西安圍城之役和西安事變中都是給自己做了棺材,向家人和部下作了後事安排的,圍城之役中他槍斃了力主投降的大紳士褚小毖,年邁老母在老家生命危急時,他下令凡是有關他母親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向他報告,違者殺無赦。在動員會上他流淚表示:我不是要大家戰死而我獨生,我已下定決心,城破之日我就自殺於鐘樓底下,以謝大家,以謝人民!他生前曾自我評價,一生只做過三件事:一是十八歲時殺了蒲城縣的大惡霸李楨,為蒲城人民除了一害;二是守住了西安,把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在陝堅持到底;三是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達到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他阻止部下談他的“五馬長槍”,“五馬長槍”是西安的土話,指出五關斬六將之類的光輝業績,但西安人至今民間流傳最多的仍是他的五馬長槍。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城根鬼市

西安的東門裡城根一帶,歷來是有個露水市,也稱鬼市的,即天微明開市,太陽出來散市,集市上買賣破舊雜物,專為下層人開的。一日被朋友慫恿,說是可以看到社會底層各色人等,便黎明六點趕到那裡,天麻麻胡胡,城牆根下已有了些許人,或蹲或立,竊竊私語,其狀若鬼,忽有人疾步奔跑,遂有十多人極快地將面前物件裝入麻袋扛了也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故,嚇得我們再不敢近去,拐進一個巷子走掉了。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西安“鬼市”早在明清時代就已經形成)

長安古語

現在,外省人對西安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西安人把“我”唸作“惡”,狠勁勁的,殊不知在西安的一些傳統麵食店裡,門口支了床一樣的大案用大鋼鍘刀切面,店屋正牆上寫一個斗大的“咥”(die 音同“蝶”)字,“咥”為古語,是吃的意思,但吃得兇猛。

西五臺內古樂遺音

西安灑金橋北口內側有座安慶寺,寺內殿宇按地勢由東向西逐步升高於五座土臺之上,由於城南終南山上有南五臺,耀縣有北五臺,這裡便稱做西五臺。西五臺有古會,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七開始,十九結束,古會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長安古樂賽會。……樂譜都是用宋代的俗字記錄的,流傳演奏著我國古代傳統音樂,特別是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唐代燕樂遺音。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為母盡孝,築起五座高臺)

“古調獨彈”

唐時的梨園就在當今市的北郊大白楊村,而西安的戲曲藝人早在二百年前就於騾馬市建立了“梨園會館”。辛亥革命前後,西安進步的知識分子組織了易俗社、三意社、榛芩社、正俗社,以鮮明的民主主義觀點編演新戲,寓教於樂,啟發民智,移風易俗,其中易俗社最為有名……(魯迅先生)他竟在不足二十天的西安之行中五次去易俗社,並親題“古調獨彈”四字贈與易俗社。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長安古剎

西安之所以是西安,它就是有帝王的陵墓和宗教寺廟,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上,民族傳統的文化氤氳著這座古城。據史料記載,唐長安城坊佛寺有一百四十四座,道觀有四十一座,至今保存的名剎古寺有大興善寺、大莊嚴寺、青龍寺、淨業寺、仙遊寺、聖壽寺、感業寺、華嚴寺、慈恩寺、西明寺、薦福寺、罔積寺、香積寺、草堂寺、臥龍寺、法門寺、樓觀臺、重陽宮、八仙庵、東嶽廟、西安清真大寺等等。中國佛教的十大宗派,除天台宗和禪宗外,其他八派都發祥於長安。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 ◆◆◆ —

這一座滿載著歷史與回憶的古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訴說著她的昔時繁華與陳年往事,如果僅是品讀文字間的老西安令你意猶未盡,那麼這次,我們將這座城市搬上了話劇舞臺,由這些地道的西安話劇演員們帶你感受西安渾然的歷史感與她蛻變時的陣痛……

▼▼▼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陝味兒年代大戲

《秦家院子》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末,在古城鬧市中心,有一座百年院落,住著一戶人家,戶主秦福升。這座四合院位於城內黃金地段,庭院寬闊,鬧中取靜,因此常有不速之客登門相擾,各懷鬼胎;可兒子與女兒們卻另有主見,在院子與利益之間相互糾纏,外人也鑽天覓縫,打起小院兒的主意,而秦福升生性耿直,秉性剛烈,堅決守護祖宗留下的百年基業,給後人留下這祖宗的根脈,隨著劇中情節的展開,這四合院是賣是留......秦大爺是否保得住自己的信仰,全家男女老少又該何去何從呢?

劇目亮點

本劇以一座百年院落為舞臺,講述此地人此地事,重現老西安人的市井生活,反映了上世紀末經濟大潮下西安這座千年古城新舊思想交織對抗的時代特徵。也許你可以在這部劇中找到你的街坊鄰居,可以看到身邊的父母家人,說不定還能看到你自己的生活百態。

本劇集結了西安話劇界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由陝西人藝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管越老師執導並飾演秦老爺子這一角色,管越老師曾出演多部經典作品,例如在老版《三國演義》中飾演鍾會,電影《漂亮媽媽》中飾演鄭沛東,陝西人藝版話劇《白鹿原》中飾演鹿子霖,話劇《少帥傳奇》中飾演張學良等,可謂真正的“老戲骨”。

演出信息

時間:

2018年 6 月 8 日 星期五 20:00

2018年 6 月 9 日 星期六 19:35

2018年 6 月 10 日 星期日 19:00

2018年 6 月 15 日 星期五 20:00

2018年 6 月 17 日 星期日 19:35

2018年 6 月 18 日 星期一 19:35

地點:

大華·1935玖劇場

票價:

200元、150元、100元、80元

購票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

(本劇支持惠民卡購買,詳情關注秦文票務)

注:一人一票制,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售出票概不退換

亂彈福利

發送話劇+姓名+電話至秦腔廣播西安亂彈後臺

我們會隨機選出15名寶寶

每人送出《秦家院子》首演門票2張

一起走進劇場,和一場好戲相遇吧!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贾平凹笔下鲜为人知的“老西安”,竟然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