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4月21日,陝西省三原縣紀委、監察委公佈了荊高峰學籍被頂替事件的調查處理結果,冒名頂替者及相關責任人共7人受不同程度處分。

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近年來,冒名頂替上學案不時曝光,針對冒名頂替案“高發”,有輿論認為,我國學校招生切不可給學校自主權,否則自主權會失控,學生的權利得不到保障,會滋生更多亂象。這其實是刻舟求劍,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被曝光的冒名頂替案,大多發生在10多年,甚至20多年前,冒名頂替是那個時段招生信息不公開、技術手段不發達、權力不受制約導致的權錢交易、暗箱操作問題,從這些被曝光的冒名頂替案中,恰可以得到怎樣完善招生管理,推進考試招生改革的思路。

荊高峰被他人冒名頂替上職校,發生在1998年,此前,引起輿論關注的羅彩霞、王娜娜被冒名頂替的事件,分別發生在2004年、2003年。這一期間,我國正在推進計算機遠程錄取,但是,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並不像今天這麼廣泛,學生還不能從教育考試部門的官方網站上,及時獲得自己被錄取的信息,有的還需要學校轉達,這也就給冒名頂替上學提供了操作“空間”,在當事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冒名。而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已經在招生錄取中廣泛使用的情況下,再發生冒名頂替事件,幾乎不可能。我國已經建設全國學生學籍信息平臺並聯網,每個學生”一生一號”,操作冒名頂替的空間已經被壓縮,要像以前那樣一路綠燈,瞞住當事人,搞定學校、招生部門、派出所,是很困難的。

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這說明,技術手段的進步,是可以促進招生公開、透明,從而遏制招生潛規則的。目前的問題是,從技術角度看,以公開、透明,消除招生潛規則,已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使用技術的是人,由於一些人為因素,一些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公開的信息,並沒有得到全部公開。比如,包括自主招生在內的特殊類型招生,所有被錄取的學生的不涉及隱私的信息,都可以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如果能做到招生公開、透明,自主招生就會獲得公眾的認可,從而為我國推進整體高考制度改革營造好的環境。

觀察歐美髮達國家大學的招生,可以說,在我國推進大學自主招生,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可以建立統一的申請大學平臺,要求申請學生按規定上傳資料,大學可對學生進行視頻面試,在申請網站上發佈錄取信息,並由學生確認。也就是說,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利用互聯網就可實現,而且,整個招生過程經得起嚴格的檢驗。

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與歐美髮達國家大學的招生對比,我國學校的招生,對互聯網的應用還不夠,像國外大學可對學生進行在線面試,我國試點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高校,還基本採用校園面試(這增加學生的面試成本);基於互聯網技術,我國學校完全可給學生髮電子錄取通知書,但現在所有學校還是寄送紙質錄取通知書;學校的錄取信息可以實時更新,讓學生、家長了解,但我國學校的錄取信息更新滯後,甚至上一年的錄取信息,要到下一年招生工作開始時才更新。這是不為而非不能。

近年來,針對高考改革,輿論分為兩派,一派是反對高校自主招生,覺得沒有現實可行性,高校自主招生難以保障公平,而另一派則堅定認為只有推進高考改革,才能解決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問題,並擴大學生的權利。沒有人否認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的必要性,只是有很多人對學校自主招生缺乏信心。從技術手段對冒名頂替現象的遏制看,推進自主招生改革,已有所有的技術條件,改革的關鍵在於教育部門把辦學自主權下放給學校。對於學校使用自主招生權,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管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