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新的傳播技術引發新的媒介使用習慣,電視收視率也在逐漸降低,爆款節目越來越難出現,以至於有行業專家指出——電視進入“

低收視率競爭時代”,這一點在近期的電視劇收視上非常明顯。

然而,在黃金檔電視劇收視率整體低迷的當下,有一部家庭倫理劇卻一騎絕塵,十分顯眼。

《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電視劇《孃親舅大》在央視八臺播出以來,在CSM52城收視排行榜上基本穩居第一,網絡點擊量也位居前三,不得不感嘆這部電視劇真的很“能打”。

據瞭解,2017年《孃親舅大》在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首播平均收視率達到10.51%,平均份額25.12%,份額峰值最高52.8%,成為2017年度全國所有非上星頻道年度“劇王”。

緣起:父輩的青春值得回味

《孃親舅大》是由孟婕編劇,習辛執導,唐曾、黃曼、小張鐸、劉冰玥主演的年代情感劇。該劇講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北方鞍慶小城,佟家三兄弟在地震中失去雙親,含辛茹苦地把大姐留下的孤女佟程程撫養成人的故事。

故事分兩種:有一類故事是給大家造一個夢,這個夢離觀眾很遠,讓觀眾跟著電視劇去做夢;另一類故事是寫身邊最樸實的東西,讓觀眾在故事中找到自己。

《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編劇孟婕認為《孃親舅大》屬於讓大家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後一類。家庭情感劇距離觀眾很近,每個人都不會逃脫家長裡短和柴米油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她的一段故事,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家庭情感劇。

“2014年時坐月子,大舅媽來照顧我,我聽她講了好多的故事,確認了好多的細節,比如布料樣式、糧票匯率,買東西的細節。”

講故事的人興奮 ,聽故事的人神往,他們一起回到那個一窮二白的質樸年代。

那個年代的災難很多,生與死的命題是日常命題,電視劇並非故作深沉,刻意營造悲情氣氛,因為苦難就是那代人的日常生活。

他們的童年和青春充滿了苦難,多年後,他們仍然迷戀這種苦味兒。在辛勤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他們積累了如此多的悲歡,他們需要反映他們苦難的電視劇作品,並以哭為釋放。

孟婕說:“我們父輩的美好青春,是很值得大家去尊重和回味的。”

收視:家庭倫理劇的情感共鳴

講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情感劇中有很多經典的“大哥”和“大姐”形象,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這種形象非常能引起50後、60後甚至部分70後的共鳴。那時物質條件艱苦,計劃生育政策還未實施,四五個孩子的家庭很常見。

在這種集體大家庭的生活中,“大哥”“大姐”相當於半個父母,他們往往是富有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同時他們也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者,致力於維護大家庭的穩定,調節家庭成員的關係。

《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而家裡的老二或者老三往往充當的是“裂變者”的角色,他們和下一代代表的正是從集體主義價值觀中覺醒的個人主義者。

血緣親情維繫大家庭,個人意識覺醒衝擊集體主義價值觀,二者共同形成這類劇的張力。

近30年來,從不同角度進行回憶追述的年代家庭情感劇,始終有一批穩定的受眾。這類劇所反映的家庭成員的矛盾,對於婚姻和家庭的態度,平易近人的日常敘事,底層人物的平民視角,時代的變遷,演員接近乎無痕的表演等,都讓它的受眾群能夠進行持久而深入的精神和情感互動。

《孃親舅大》地方臺播的時候,收視份額最高到了百分之五十二點多,相當於半個省的電視都在收看這部劇。這給了孟婕很大的底氣,覺得在央視八臺播出不會差,但她最大的驚喜是來自網絡點擊率。

《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她說:“我覺得是真心換真心吧,觀眾知道我們這個東西不假。我是八零後,佟程程是按照我的時間線來寫的。在電視劇開頭就經歷地震,並不是說為了賺觀眾眼淚,只是我是唐山人,地震對於唐山人是無法逃避的記憶,因此在寫劇本時,會把個人化的經歷融入。

如果能讓觀眾感受到真實,甚至說看到他生活的影子,他自然會被吸引,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能從家庭情感劇中獲得認同。

孟婕說:“寫了那麼多家庭故事,可能因為我是很注重家庭生活的人,因為只有每一個點都是你真的感覺到,觸及到你內心了,你才會有這種表達的慾望。”

反思:指尖取代遙控,“全民收視”已成往事

《孃親舅大》的高收視引人深思,曾給這個行業帶來榮耀的年代家庭倫理劇能成為電視臺的救命稻草嗎?

原山東衛視總監閆愛華表示:九十年代衛視剛上星時,就是面向城鄉大眾的,此時各省地面頻道主打本省城市觀眾。

本世紀初,二者的定位發生反轉,地面頻道以家庭倫理劇為主,衛視以都市情感劇為主。

這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城市進程和廣告投放不無關係,並非只是影視內部自發的調整和反轉

《孃親舅大》收視暴走,家庭倫理劇為何能搶掉都市情感劇的風頭?

如今,傳統的看電視模式正在消亡,觀眾不再接受被動收看電視節目,

“全民收視”也逐漸成為過去式。都市生活的擠壓,讓年輕人爭分奪秒地娛樂,追求高品質生活,他們更熱衷於時間短、節奏快、有嗨點、信息密集的視頻節目。

觀眾會回憶過去,子女也會想要了解父輩的青春和經歷,但回憶不會成為主流,當下才是。這就好比吃膩了白米飯紅燒肉的人,偶爾會嚐嚐窩窩頭配鹹菜,但只是偶爾。

從作為一家人珍貴的娛樂方式開始,電視機變成了家庭的象徵,晚飯後一家人圍著電視機,掌握遙控權的那個人帶動著一家人的喜怒哀樂。

隨著年輕一代湧入大城市求學工作,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現在的情況是:家庭成員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機,各看各的視頻,都要求給自己留足空間。

雖然各大電視臺還存在著收視之爭,但收視排行榜似乎變得更加無關緊要了。因為在與視頻網站、短視頻對觀眾的爭奪中,電視臺早已進入衰落期。

【文/王毛毛】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