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都是熊孩子太小不懂事嗎?

有次一個常年喜歡收藏手辦的朋友抱怨,親戚家熊孩子來家裡做客,當時自己不在家,父母接待親友,不曾想這熊孩子趁大人們聊天沒注意,鑽到朋友的臥房,把精心收藏許久的手辦都拿下來把玩,結果很多珍品就這樣被損毀。事後,朋友照親友質問,孩子家長卻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由,希望大家都息事寧人,放孩子一馬,不要計較,看朋友實在氣憤,熊孩子家長反而覺得朋友太過小氣,放下話,“大不了賠點錢就是了”。面對無法再買到的珍品,朋友欲哭無淚。其實,遇到這樣的家長,大部分“受害”人士都頗感無奈,面對不懂事的熊孩子,好像再揪著真有點小氣了。可是這真的都是熊孩子不懂事造成的嗎?

親子|都是熊孩子太小不懂事嗎?

一方面,孩子確實小,道德水平尚不成熟。

按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多年研究的結果,他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分為了3個水平,6個階段,而0~9歲的兒童正處於第一階段前習俗水平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是非觀念並不成熟,特別是更小一些的孩子,沒有所謂是非的概念,他們對於對錯的判斷,完全取決於做出某個行為得到監護人或周圍人如何反應而定,受到獎勵、讚賞,則會成為孩子認知中值得重複的“正確”行為,受到懲罰、責難,則是應當減少的“錯誤”行為。所以孩子如果確實很小,說他們尚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算是不懂事的範疇,倒也是事實。

另一方面,監護人的是非觀念應該給予孩子正確引導。

雖然說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確實處於是非觀不清的階段,但同時也說明,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有諸多的認知和行為更需要作為監護人的成年人給予積極正向的引導,孩子會根據所做的行為,所說的話得到成年人的何種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如果監護人平時不注意多加引導,沒有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行為方式,僅以“孩子還小,不懂事”,試圖替孩子逃脫可能因不良行為帶來懲罰性的結果,那麼孩子就會根據這樣的結果和監護人袒護的態度和方式,在今後的行為方式上更加肆無忌憚。

人類的心理發展包括道德認知發展,每個階段各有側重,沒有一個階段是能夠單獨存在,憑空出現的,它們是一種累積,一種層層遞進的因果,監護人過於溺愛孩子,而不注重從小做好正向引導,就不會讓孩子在後期階段形成成熟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將來受害的終歸還是孩子自己。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