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咂咧 陕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陕西文化大盘点 陕西民俗介绍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

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到陕北旅游,无论是游览延安,还是游览榆林地区,抬头低头随处可见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大井式院落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什么是老腔皮影戏,老腔皮影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华阴一带的汉族戏剧艺术形式之一。俗称老腔影子,发源于八百里秦川东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双泉村。其唱腔特点是粗犷豪迈、雄浑奔放、高亢激越。

陕西剪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合成新的独特的舞种,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整支舞蹈热烈而充满欢快的氛围。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 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广泛的流传在陕北,用陕北方言唱出的一种地方歌曲,是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般是用来唱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心声。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陕西八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汉族民风民俗。分别是: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

“嘹咂咧”,陕西方言,意思是“好的很,很好”。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陕北话、陕南话和关中话。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陕西话”仅指关中话。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和宝鸡方言。关中方言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陕北话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部分地区受晋方言影响较大。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亦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少量分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