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白”“黑評”,給錢就刷屏 是誰製造了謠言紛飛的“爆款輿情”

樓市的“內幕消息”,英雄偉人的“隱秘舊史”,品牌企業的“商海奇談”,娛樂圈劇情狗血的明星“豔聞”,多年以後再生枝節的塵封舊案……

有研究顯示,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出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

然而,與信息數量越來越不成正比的是,我們距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

新聞太多,真相不夠用;觀點太多,事實不夠用。在國家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創新、大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今天,是誰製造了謠言紛飛的“爆款輿情”?又是什麼堵塞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暢通渠道?

01過去“以訛傳訛”,現在“有利可圖”

在蘇州一家外企工作的80後“白領”黃健,每天都要收到10多條類似的分享信息,他下班以後的副業之一就是為身邊的長輩“闢謠”。

2017年,一項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承擔的研究顯示,網絡謠言以科學常識類與社會時政類為最多,且善於運用故事元素,情理交融,扯明星、蹭熱點,標題還常用“神秘”“真相”“揭秘”“震驚”等關鍵詞貼標籤。

“洗白”“黑評”,給錢就刷屏 是誰製造了謠言紛飛的“爆款輿情”

來自深圳市網信辦的信息顯示,近期在深圳出現的網絡謠言中,有關房地產的謠言佔據了相當一部分比例,這些謠言多為房地產相關人員故意炒作,意圖製造緊張情緒,從而影響市場行情,從中獲利。

目前,類似“套路”已大行其道。深圳市網信辦的通報顯示,“深圳灣1號項目複式房屋1671㎡售價6.5億元”“柏瑞花園2000人排隊,隊伍長達3公里,3小時售罄”等近年來一系列“爆款輿情”大部分為炒作,已嚴重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秩序。

深圳市網信辦互聯網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過去,網絡謠言往往是偶發的,很多時候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以訛傳訛;現在,越來越多的謠言背後是經濟利益的驅動,造謠者利用人們的焦慮心理,將謠言與房地產、教育、醫療等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結合起來,謀取灰色利益。

“洗白”“黑評”,給錢就刷屏 是誰製造了謠言紛飛的“爆款輿情”

02“既能發洩不滿,又能隨手賺錢”

在經濟利益的裹挾和資本力量的推波助瀾下,虛假信息屢禁不止,網絡謠言加碼升級,甚至逐漸形成一條不為人知的規模化灰色產業鏈。

據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網警大隊副大隊長、著名微博“江寧公安在線”管理員王海丁介紹,在娛樂圈、商界及部分行業中,同行、對手間競爭激烈,一些別有用心的機構和企業就試圖通過專業化團隊運作,改變信息的正確性,將網絡事件向利己方向引導,給競爭對手以打擊。

“既能發洩不滿,又能隨手賺錢,的確是商機。”某“評論專員”說,這一行業俗稱“噴子”,文雅些的稱謂叫做“評論專員”“推廣專員”。

“只要給錢,無論是品牌洗白,還是藝人黑評,都照接不誤。”某專業輿情製造團隊負責人說。

“洗白”“黑評”,給錢就刷屏 是誰製造了謠言紛飛的“爆款輿情”

網民“微笑釣魚”認為,不少網絡傳聞看似有調查,有細節,筆法公正剋制,但實則受利益驅動而張冠李戴,混淆視聽。

一位基層民警介紹,他們在工作中發現,通常價錢高、老主顧的任務,會由團隊骨幹成員主抓,收費在500~1000元不等;新客戶的,由一些有經驗的兼職人員承擔,新人配合,收費為300~500元;至於要求低、求衝量的任務,一般會交給新人當做練手,收費為每10條評論百元上下。

“2016年底,某知名品牌的商業事件中,客戶曾委託黑公關聯繫了10餘家上規模的‘噴子’機構,耗費經費達千萬元。”

一位專業輿情團隊負責人透露,他的工作室擁有遍佈全國的兼職“評論員”數千人,2017年營收接近千萬元,較前年增長了三成。

03“以法律成方圓,還輿論以清朗”

“網絡‘民意替代’和‘審判替代’發展到最後,都將成為只以輿論為導向、脫離公平軌道的悲劇。”

“因為隔著電腦屏幕,許多人可以肆意敲打鍵盤,怒懟任何自己想要攻擊的對象,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一笑置之。”王海丁認為,犯罪成本之低,讓網絡暴力越來越肆無忌憚。

“關幾個論壇、封一批號,不是治本之策。要在網絡管理中引入更多司法強制力,並切實提高違法成本,不能只是一罰了事,一關則已。”

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雪嶸說,法律的適用範圍不能侷限於事件的收尾和定性,還要將那些自媒體平臺置於法律的監督之下,“以法律成方圓,還輿論以清朗”。

同時,可考慮將自然人網絡誠信納入公民徵信體系,加強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之聯動,讓那些網絡失信、中傷、造謠者,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受制、寸步難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

“儘快論證出臺自媒體行業剛性規範和準則,推動自媒體以客觀、理性的職業倫理,涵養社會法治精神,淨化網絡生態環境。”李河軍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