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G被降速,超100G被停網,說好的套餐不限量呢?

超20G被降速,超100G被停網,說好的套餐不限量呢?

“提速降費”推行三年有餘,通信服務的性價比的確有了改觀,但用戶的埋怨聲依然不絕於耳。究其緣由,還是因為套路太深。力推所謂閒時流量,可誰後半夜長時間上網;宣傳10M寬帶,可下載速度還不到1M;流量費降低了,可必須保證捆綁相關服務……

諸如此類,運營商推出的花樣不少,但“文字遊戲”居多,直截了當的降費寥寥。自然而然地,這邊商家熱情洋溢地叫嚷著“讓利於民”,那邊民眾卻只是表情淡漠地攤攤手。

企業有利益考量,這無可厚非。但嘴上說著“惠民”的漂亮話兒,暗地裡卻一分沒少收,吃相就有點難看了。就拿“不限量套餐”來說,為避免網絡擁堵,超額限速是國際慣例,但在我國幾大運營商的宣傳海報中,“不限量”總是異常醒目,“限速”卻往往藏頭露尾。

超20G被降速,超100G被停網,說好的套餐不限量呢?

要知道,對於降費,用戶看的是直接的支出,企業考量的則是降低單價,雙方在理解上本就有不一致之處。再加之,由於使用頻率劇增,通信資費單價雖降低、用戶支出反增的案例也不是沒有。這個時候,再搞選擇性宣傳,無疑會進一步放大用戶體驗與廣告效應的差距,刺激公眾的不滿情緒。

運營商套路滿滿,歸根到底是觀念沒有完全放開。一直以來,運營商都熱衷於宣揚“讓利”字眼,這當然很好。但更要看到,通信普惠不能滿足於切蛋糕,還要把蛋糕不斷做大。

在新的生產條件下,互聯網已不是簡單的消費品,影響也不是停留在“網絡改變生活”層面;而是作為生產要素,成為中國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核心支撐。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1775M,是2016年的2.3倍。“提速降費”的深意,不只節省塊八毛,而是倒逼技術創新,催生更完善的網絡場景。

超20G被降速,超100G被停網,說好的套餐不限量呢?

與其玩“文字遊戲”糾結小賬,運營商們不如放眼長遠算算大賬。畢竟,躺著賺錢的路子,現在是行不通了。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近10億用戶用上了4G網絡,用戶量接近飽和。與此同時,中國廣電已經拿到電信牌照,成為第四個基礎電信業務運營商;全國也有142家民營企業在從事電信業相關服務……

在通信大盤子裡,運營商成了被選擇的一方,誰家服務好、誰家資費低,用戶自會用腳投票。行業巨頭如果再不拿出點誠意和魄力,固守著原有套路不放,生意怕是越來越不好做了。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