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小時候背九九乘法表,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慘痛經驗,很怕突然被老師點到名,忐忑不安的慢慢走到老師面前,然後轉過身,背對老師,開始邊搔頭皮邊念:二一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背誦時還深怕稍一停頓,老師就會送上一盤“竹筍炒肉絲”供我飽餐一頓。這種考驗記憶力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恐懼一直深埋在我心底。

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其實這種荼毒我心的九九乘法表已經存在兩千多年了。這枚字跡模糊,毫不起眼的殘簡,正是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漢代稱為九九術)。

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不要懷疑你眼前所看到的,沒錯,這就是漢代的九九乘法表。只是漢代人背誦的口訣是從數字最大的數字九開始: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第一句始於九九八十一,然後第一個數字(被乘數)遞減,以此類推。現在背誦的口訣則是數字由小到大,第二個數字(乘數)遞增,與漢代完全相反。唐以前乘法表列自九九八十一起,至一一如一止,凡三十六句。與宋元以後乘法表次序,適相顛倒。可見大約從宋代開始才轉變成現在的口訣順序。

九九乘法的口訣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目前發現最早的例子是出自湖南里耶的秦簡,此外在漢代邊塞的敦煌及居延等地的漢簡都有發現。在漢代邊境地區出土這麼多九九術簡,除了說明其傳流和使用都非常廣泛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為了升官。

兩千年前的九九乘法表,與現在的口訣不一樣,古人背誦為了升官?

為了升官?,此話怎說。漢代對於邊塞基層的官吏候長、燧長的考課標準(按一定的標準對官吏進行考核,以決定其升降賞罰)是要:能書(能識字寫字)、會計(懂得基本的算數)和知律令(瞭解基本的法令)。這些能力是可以在擔任職務期間逐漸學會,所以入伍服役也是一般百姓識字和受教育的重要機會。除了軍事訓練,他們有機會識字,習字和學會算數。所以,這些邊塞的戍卒阿兵哥,若要晉升為班哨的燧長、候長,懂得基本的算數是條件之一,也是定期考核的標準。能背九九乘法表,就表示具有基本的算數能力,有算術能力才具備晉升資格,所以是他們的升官之道。

據說印度人背乘法表是從一背到十九,從他們在數理方面大量的人才輸出來看,背誦好像還是有助於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