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日軍軍帽後面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簡稱''帽垂''。是日軍配發的制式用具。被中國老百姓戲稱''屁簾''。從平安時期以後,日軍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遮陽簾,足輕槍兵用布簾,高級武士用鋼製頭盔。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結合,加上崇尚武士道,就衍生出這種帶有帽垂的軍帽了。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其實日本的軍服從明治維新起,短則每年更換設計,長則4年更換一次設計,在設計元素上仿製了多個國家,這其中包括中國元素,所以有時看到日軍裝扮會覺得都不一樣,另外日本軍服也考慮了軍銜的因素,從大佐到小隊長的服裝設計都存在區別。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傳統方面: 這還要追溯至古代日本,那時候的步兵被稱為''足輕'',足輕在打仗作戰時也會頭戴一種帽子:陣笠。在當時的陣笠設計上就已經出現了遮擋陽光的垂簾,後來更是添加了遮擋脖子的護頸簾。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雖然幕府時代的日本曾一度採用法國的軍服,但陣笠卻沒有被拋棄。明治維新後,日本極力學習歐洲文化的同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陣笠的元素被保留了下來,所以就有了二戰時期的''豬耳朵''設計。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直到1899年日本統治臺灣後開始給臺灣的日軍部隊配發帽垂,也就是後來的“簾子”,由於天氣酷曬,帽垂不僅可以遮陽防暑,還能防蚊蟲叮咬,夏季才使用,這也是掛“簾子”的作用之一了。此後便陸續在日本陸軍推廣。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帽為什麼有軍帽垂布

戰鬥帽是由四片布組成,一般都是採用布料,後期日本戰略資源枯竭而改用毛巾代替帽垂。由於日本鋼盔內襯比較薄,很多士兵戴上戰鬥帽再加鋼盔,不但可以防曬,戰鬥時還能起到保護頸部皮膚不被彈片或者碎石劃傷,可謂一舉兩得。如此,鋼盔後面四處飄著的“簾子”形象,就成了二戰日本鬼子的最標準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