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場流標頻現,房價依然保持堅挺,怎麼破?

土地市場流標頻現,房價依然保持堅挺,怎麼破?

文/ 王靜文

--

今年以來,土地市場出現了明顯的降溫趨勢,一二線城市土地流標現象增多。截至目前,一線城市流標8宗,流標數量同比上漲166%,流標面積同比上漲幅度達700%;二線城市流標68宗,流標規劃建築面積達796.66萬平方米,相比2017年同期上漲了53%。

以北京為例,今年已經有6宗土地出現流標。流標原因,一方面在於這些地塊吸引力不大。六宗地塊都是限價房和共有產權房,房價受限的同時,開發商需圍繞自持比例展開競爭,而且還有配建和還建等要求,加大了開發商的成本支出並拖累回款速度。另一方面則由於房企資金鍊緊張。去年北京大規模供地,已消耗了開發商的大量資金,而今年銀行對房企貸款資質審核要求越來越高,非標融資通道又被堵死,導致房企拿地更為謹慎。

在此之前的十餘年中,北京土地流標、流拍數量僅為31宗,屬於絕對的賣方市場。即使一些地塊開發前景並不誘人,但房企出於鞏固市場佔有率、佔據品牌傳播高點等因素考慮仍然趨之若鶩。今年以來,北京土地市場流標現象驟增,開發商明顯趨於理性。從全國來看,土地市場也在低位徘徊,前4個月百城土地成交面積同比增長16.9%,但溢價率已經由去年的40%左右降至20%左右。

土地市場降溫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最新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同比仍在上漲,且環比漲幅有所擴大,“房荒”現象在不少城市接連出現。可以看出,政策從土地市場向房屋市場的傳導並不順暢,究其原因,在於竣工面積的大幅下降和供地結構的明顯失衡。

根據統計局數據,今年前4個月,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仍在7.3%的水平,高於去年末的7.0%,房企拿地之後會選擇儘快開工,但施工面積增速已降至1.6%的低位,竣工面積增速更是降至-10.7%。由於竣工面積減少,4月末全國住宅待售面積已降至2.85億平方米,庫存去化時間僅為2.4個月。而在2016年10月新一輪調控啟動之前,這個數字是6.8個月。社科院近日發佈的《2018年房地產藍皮書》認為,由於地方政府規定新房價格不能高於周邊、二期不得高於一期等限制,開發商推盤積極性不高,轉而拉長施工週期,延緩項目竣工。

在庫存減少的同時,地方政府應根據住建部和國土部去年4月份發佈的通知要求,加大土地供應的數量,但地方政府出於招商引資等因素考慮,往往會加大非住宅用地特別是工業用地比重,減少住宅用地比重。以中南某省會城市為例,2017年該市市內六區掛牌108宗土地,(純)住宅用地僅有13宗,遠遠低於非住宅用地。

所以,如果要確保房地產調控收到效果,就需要在加大供地力度的同時加快開發速度。近期住建部就房地產市場調控問題相繼約談了12個城市,即要求有針對性地增加有效供給,抓緊調整土地和住房供應結構,大力發展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約談問責有助於推動地方政府落實調控主體責任,同時也預示著房地產調控將繼續保持“從嚴”邏輯,不會放鬆。

短期來說,對地方政府而言,應致力於增加住宅用地數量,並相應調低入市土地價格,繼續為土地市場降溫;對房企來說,則須放棄調控將會放鬆的幻想,加快推盤速度,實現快速週轉,進而減少自身的資金壓力。

而從長期來看,必須關注到以“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為標誌的行政調控措施對市場的扭曲,未來應著重發揮市場手段,理順供求關係,解決土地錯配問題,真正形成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進而實現對行政措施的替代。

(發表於新華社《經濟參考報》2018年5月22日“頭版時評”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