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最近,幾個哲學問題把哲學詩畫搞得頭有點大,都哪幾個呢?一起來看下,如果你有不同意見或看法,那就一起參與、探討吧!

1,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指從不同立場、以不同標準評判同一事物而得出各自正確而又相互矛盾的命題。它之所以給人們帶來困惑是因為人們只看到語言形式的矛盾衝突而沒有深入理解衝突命題各自所要表達的意義。二律背反產生的原因既有人類認識能力的因素,也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語言本身就存在著模糊性、多義性、歧義性、相對性等問題)。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事物本身是一個錯綜複雜、相互關聯、奧妙無窮、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人類思維無法一下子將事物所有性質、屬性及相關因素毫無遺漏、完全正確地同時映射在思維中,語言形式也無法完整準確的表述出事物所擁有的全部內涵,所以只能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分階段地進行相對應的思考和表述,並依據主體目標的需要而有所側重、有所偏廢,因而也就出現了二律背反問題。(比如,既然上帝是全能的,那他能造出一個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嗎?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悖論)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要解決二律背反問題,除了要了解上述原因外,還要正確理解衝突命題各自所依據的立場與標準以及所要表達的意義,只有從更高層次、以更高標準才能將它們統一起來。二律背反各命題所表述的只是事物整體中的部分內容,只有將這些相互矛盾衝突的命題統一起來才能較為完整地說明事物的整體,二律背反問題反映出的不是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衝突而是人類思維和語言自身所存在的侷限。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2,無知識無信仰認識論

最近看了一些哲學書籍,上面有個學者發佈文章說,現在的社會是無知識無信仰認識論最流行的,也是最應該堅持的。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我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呀,難道無知識無信仰,麻木無趣如機器一樣的活著,倒成了一種認識論,這對於人來說,也太可悲了吧。但這個學者是這樣解釋的: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他說——無知識無信仰認識論,即沒有知識,也沒有任何信仰,這就意味著無為,一切皆空,只跟隨自己的心願行事。無神也就無畏。而有知識意味著有為,有神,有信仰。在這種條件下,先前的或你從別人那裡自以為學到的知識都是流入的水,不可留,也做不到全部認識!而現在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基礎是什麼呢?是科學知識,這就是說我們所有的一切是建立在一種對世界現象的經驗體驗上。我們人的所感所知只是生態存在的一種感官知覺而已,和動物的進化過程沒什麼兩樣。如今的大數據也是這樣一種認識論!靠海量數據和經驗體驗,靠關聯和連接構成整個認識鏈!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最後這位學者總結道——我們為各自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理解都會不由自主的貼上一種社會的標籤,但這種貼標籤的認識方法是不對的,是偏離全面認識世界和人的方向的。但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經濟發展所導致的階層化卻是真實存在的,此種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無法絕對理解和溝通,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理解的那個世界更真切和正確一點。因為我們每個人腦子裡都有一個與現實世界所平行的另一個認知世界,與其這樣,還不如進入到一個全都無知識無信仰的體系內,讓所有想法和過往像流水一樣,僅僅是溜過去,但是什麼也不留下和記起。

3,人類邏輯的缺陷性

邏輯就是使判斷符合事實的規則,判斷需藉助概念、語言來推理和表述,而人類語言概念和推理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先天性缺陷,人類的語言概念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含糊性與相對性,這就為後續的判斷推理產生岐義埋下了伏筆。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人類的推理方式首先必須先確定對象、確定前提而後才能一步步地深入展開,這就意味著要將判斷對象從整體中分隔出來才能進行(一旦把對象從整體中隔離了,也就很能全部認識事物了,這一直也是康德之所以堅持不可知論、提出純粹理性批判的原因之一),而任何事物相對於由其構成的上一級系統而言都是整體中的部分,不僅整體中的各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次一級系統與其上一級系統也構成一個更復雜、更高級的整體(比如經歷了億萬年後進化出的高級生命體),如此遞進直至全宇宙,當人們對事物進行判斷推理時就意味著已經排斥了部分與整體的關聯性,這勢必會產生遺漏與偏頗,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整體性質,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核。為何邏輯會與經驗不符?為何邏輯會產生悖論?為何邏輯難以把握人的精神信仰問題?這些都是因為人類語言能力與平面性、線性推理方式的缺陷造成的。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從某種意義而言,邏輯的精確性也是其缺陷性所在,從根本而言人類邏輯的缺陷性就是在人類認識能力侷限性前提下,去追求理性的完美而導致的矛盾產物。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儘管人類邏輯存在著一些缺陷,但到目前為止,其仍然是人類唯一可靠且有效的認識世界的理性工具,指出邏輯的缺陷性不是要否定邏輯的作用,而是要提醒人們不要迷信邏輯的權威。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人類不僅要靠邏輯認識世界,也要靠感性和直覺感知世界,人的感性或情感不能從邏輯中產生,只能在頓悟中迸發,頓悟不是憑空產生,而是來自於平日對知識的積累與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4,“我”是誰?

從古以來,人就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但“我”究竟是誰呢?如果太陽明天不再升起,或者太陽的壽命有一天到了,那我們人類該如何呢?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人,最高級別的自在是忠於自己的坦誠。“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定要有愛人和自愛的能力!只有致力於自身不斷變化成長的人,生命才會真正的有意義。要做到這一點,自醒自性自覺自證是非常的重要。會認錯能自醒、自證的人,都有大智慧 !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無論來世有沒有,上帝有沒有,就算今生沒有任何報償,作為一個有靈性有信仰的個體,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德之人,對人類未來有意義潤育後人的人。 我們與其期待一個來世或上帝,不如把良好的品行建立在對今生的努力和進取上,這更合乎人性和道德的純粹性。 因為這種世界觀或目的論把人直接引到了真正的目的,即人本身的完善,人最終的全面發展。

5,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派生出意識、決定意識。這種觀點大概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與生物現象中得出來的,原因一:生命(意識)的存在晚於物質的存在;原因二:生物的意識自然要依附於身體,生命終結、身體衰亡,肉體死去,意識也就隨之消逝。現代唯心哲學認為這種觀念的錯誤在於只看到片斷與現象而輕率地下了物質第一性的結論,試想一下,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又受什麼規律支配?他們反駁說,物質之所以成為物質自然有它的規定性,物質的變化發展自然要受規律的支配,那麼是什麼賦予物質已規定性並支配物質的變化發展呢?它就是真理,而真理是從意識領域產生的,這表明真理在物質之前,是世界的本原。唯心哲學斷言,宇宙萬物中的任何事物,哪怕一草一木,都不是盲目的、偶然的、孤立的、無序的,而是在真理的大框架和規律的大集結的支配下聯成一個井然有序、有條不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大系統。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這種將宇宙萬物以一定規則組織起來,使萬事萬物向特定方向發展,並輔以各種機制和力量來保持系統的平衡穩定的真理難道不是一種最清晰、最明智、最高級的意識嗎?物質可以消亡,可以更新,可以週而復始,而真理卻是永恆的,它不依賴於物質並創造物質、主宰物質。因而,真理(意識)才是世界的本原,才是第一性的。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6,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物質與意識呈現出三種關係,首先是意識的第一性,人的理性與經驗已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皆受真理和規律的支配,物質的生滅和秩序都是由真理決定的,真理先於物質且不依賴於物質而存在,物質只是體現了真理的存在,是真理的創造物與支配對象,真理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純意識。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其次是物質與意識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主要體現在生物上,生物(主要為動物)的意識是一種低層次的意識,需依託物質而存在,由於受到物質形式的限制,這種意識的認識能力也就有了侷限性(即其他動物的大腦永遠不可能超過人類))。

最後是物質的相對獨立性,亦即物質可以脫離低曾次的生物意識而獨立存在,卻不能脫離真理而獨立存在。

幾個還未完全搞清楚的哲學問題,一起來探討,別互懟掐架!

真理的意識性可以從三方面得出——

第一:宇宙萬物的秩序性說明了的真理的規劃性。

第二:宇宙萬物構造的精妙複雜說明了真理的自覺性。

第三:字宙萬物的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說明了真理的目的性(儘管入類目前還不能完全知道這一目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