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應用,究竟哪家強

當今中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這兩個戰略將會塑造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学科应用,究竟哪家强

學科實力 北京高校遙遙領先

一流大學,首重學科。

2017年的一流學科排行榜,通過科學研究指數、人才培養指數、學科聲譽指數和二次評估指數四個維度,對575所大學的53個學科進行科學評價,並進行排行。

在學科實力榜上,在擁有世界一流學科(前5)的數量方面,北京大學以27個學科位居第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數量均為23個,並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擁有世界一流學科(前5)數量為13個。除此之外,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5)數量分別為11個、10個,以上8所學校的世界一流學科數量均在10個以上(含10個)。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的世界一流學科數量均在5個以上(含5個)。

在53個一級學科中,中國人民大學12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清華大學11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北京大學8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三校合計佔比超過50%。其它高校一級學科排名第一的情況為:中國農業大學有4個,北京師範大學有3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各有2個,北京林業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各有1個。

值得注意的是,因有悠久辦學歷史,學科實力積累雄厚,師範類大學、農業類大學、語言類大學、政法類大學等曾經帶有專業性色彩的學校在世界一流學科榜單排行中也呈現明顯優勢。

從地區分佈來看,在擁有世界一流學科個數的高校中(前5),北京共有16所高校上榜,數量最多,有8所高校上榜的上海、江蘇並列第二。在擁有國內一流學科個數的高校中(前25),北京以33所高校佔比最高,其次是江蘇,有20所高校。在擁有國內高水平學科個數的高校中(前50),北京同樣地以38所高校數量居首;緊接著是江蘇,有24所高校;其次是遼寧,有20所高校進入高水平學科個數的高校中(前50)。

嚮應用型轉變 公辦本科仍居前列

應用型大學強調“應用”的重要性,突出高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力,強調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日前發佈的“2018廣州日報應用大學排行榜”,設置四個操作性強的一級評價指標:應用指數、學術指數、聲譽指數和二次評估指數,對872所本科高校進行了排名。

位列榜單前三位高校分別是:中國計量大學、溫州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第4名到第10名依次是青島農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安徽工程大學、西安工程大學和江漢大學。可以發現,前10名高校主要分佈在華東地區,排名前兩位的高校辦學地均在浙江省。

統計可以看出,進入800強的本科高校包括428所公辦普通本科高校,231所獨立學院,134所民辦本科高校(不含獨立學院),5所中外合作辦學高校,2所內地與港澳臺合作辦學高校。將獨立學院、民辦本科高校(不含獨立學院)與公辦普通本科高校進行同一指標體系下的評價是“2018廣州日報應用大學排行榜”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從排名看,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的排名大幅領先民辦本科高校。同時,隨著近年辦學實力不斷增強,民辦本科高校已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辦學力量。排名前100的高校中有五所非公辦高校,其中中外合作辦學中,西交利物浦大學排名第48位,寧波諾丁漢大學排名第95位;在獨立學院中,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居第69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居第81位;民辦本科高校中,黃河科技學院位居第87名。

在榜單排名前100的高校中,浙江省有11所(排第一的是中國計量大學),北京市、河南省各有10所(排第一的分別是國際關係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江蘇省有9所(排第一的是南京工程學院),四川省有7所(排第一的是西華大學)。

志願填報別過分迷信大數據

與往年不同,今年很多家長選擇在網上購買聲稱帶有志願填報大數據的高考志願卡。

家長們之所以在乎志願填報,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最優化的“理性選擇”。在高考成績一定的格局下,實現與理想的學校、喜歡的專業的匹配,不僅需要經驗、技巧,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大數據技術給不明就裡的人們一種認知錯覺,覺得它是一把萬能鑰匙,錯綜複雜的高考志願填報,也可以依靠它。

高考志願填報承載著一個家庭厚重的教育夢想,承載著他們社會流動的希冀。去哪個地域讀哪所大學、選什麼專業,多樣化的選擇,技術手段能夠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卻並不能過於沉迷。畢竟,冷冰冰的機器和聽上去“神通”的技術,給出的建議都是“標準化”的,而每個考生卻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情感與認同。尊重孩子們真實想法,多和孩子平等對話、真誠溝通,高考志願填報才會更有“準頭”。

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裡,有些現在熱門的專業,等到孩子們就業的時候或許就不“吃香”了;習慣替孩子們做主的家長們,最好少一些“越俎代庖”。更何況,志願填報“一報定終身”的局面已經得到改善,在筆者所在的大學裡,大學生在大一、大二有兩次機會可以換專業。只有不把志願填報想得那麼玄乎,家長們被忽悠的概率才會降低。

填報志願 別忽視性別因素

高考之後,專業填報接踵而至。在一定程度上,專業的選擇決定了考生錄取與否以及自己未來的職業前途,而考生選擇何種專業又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性別也是填報志願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最新調查顯示,不同性別畢業生在就業率、月收入和滿意度三個方面還是有些不同的。

麥可思此次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培養質量的跟蹤評價,於2018年3月初完成,全國本科生樣本為15.6萬,覆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327個行業。總的看來,2017屆大學生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帶動下,計算機相關專業呈現就業率、月收入和滿意度“三高”狀態,但男女之間還是有些不同。

男生

就業率最高: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月收入最高:軟件工程

滿意度最高:信息安全

對2017屆本科男生畢業半年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就業率最高的前三位專業分別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97.3%)、“物流管理”(97%)和“軟件工程”(96.8%);月收入最高的前三名專業是“軟件工程”(6544元)、“信息安全”(6508元)和“網絡工程”(6393元);就業滿意度的前三名則分別是“信息安全”(81%)、“軟件工程”(75%)以及並列第三的“體育教育”(74%)、“醫學影像學”(74%)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74%)。總體看來,計算機相關專業表現亮眼。

女生

就業率最高:數字媒體藝術

月收入最高:軟件工程

滿意度最高:物聯網工程

分析2017屆本科女生畢業半年後的情況發現,就業率最高的前三位專業是“數字媒體藝術”(96.6%)、“軟件工程”(96.5%)和“預防醫學”(96.1%);“軟件工程”(5537元)、“法語”(5534元)和“物聯網工程”(5483元)則包攬月收入前三名;就業滿意度方面,“物聯網工程”(79%)、“計算機科學與技術”(75%)以及“音樂學”(75%)排名靠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