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俄羅斯"基洛夫"級重型導彈巡洋艦由位於彼得堡市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這是一艘巨大的核動力艦艇,是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級可以稱為"海上武庫",艦載幾乎涵蓋所有海上作戰武器系統。提供艦隊防空和反潛,與敵方大型水面艦艇交戰,包括打擊大型航空母艦的能力。

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基洛夫級重型巡洋艦總共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艦突出反潛能力;後繼三艘則強化防空性能,前蘇聯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導彈,而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垂直髮射模式。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俄羅斯的軍工是一條“大而粗”的路線,無論是體積巨大的巡洋艦,核潛艇還是威力十足的槍械,超音速反艦導彈,無不透露出俄羅斯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而這其中一個十分顯著的代表作就是一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的堪稱神話的超級巡洋艦,該艦艇按照常規的分類當劃入巡洋艦之列,但因其無比的火力以及超強的戰鬥力被西方軍事家歸入了在這個時代本該銷聲匿跡的“戰列巡洋艦”的行列,所以也被稱為“戰巡的復活”。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是俄羅斯海軍第一艘也是最後一級核動力水面戰艦,而且外觀上也一改蘇式戰艦紛繁複雜的外觀特點,垂直髮射的採用使得外形相對簡明,但是仍然絲毫沒有缺失蘇聯戰艦的那種剛硬之美。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9000噸,滿載排水量24300噸,總長252米,水線長230米,寬8.5米,吃水9.1米,最大航速30節,由於是核動力推進,所以具有近乎無限的航程。人員編制726人,其中軍官82人,另有航空人員18人。

艦體採用了首樓型,不過有兩層首樓,最高一個首樓較短,延伸至艦體的1/5左右處,較低一層首樓較長,延伸至艦尾處直升機甲板前。艦體較為豐滿,從而增加了作為武器投射平臺的穩定性,也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適航性很好。據相關資料,艦艇穩心高1.37-1.60米,橫搖週期16秒,應該說是十分優秀的艦體設計了。

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系統設計比較緊湊,甲板上層建築主要佈置在中後部,總體分為兩部分,秉承了蘇聯設計的一貫作風,在其上密密麻麻布置了海量電子設備;艦體前部主要是導彈發射區,也是全艦主要的火力投射區,有各型垂直髮射裝置;上層建築後方為一門主炮以及直升機起降及維護區;另外從舷窗佈置來看,居住艙比較偏近中間,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

基洛夫級巡洋艦採用了蒸汽輪機混合式動力系統(CONAS),亦即使用平行運作的核動力裝置以及蒸汽動力裝置來驅動兩副四葉螺旋槳,蒸汽輪機可以在核反應堆無法工作的時候獨立出來工作以保證戰艦不至於在萬一情況出現的時候失去動力而喪失機動性。

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該艦是一段傳奇,也被看作是傳奇的結束——堪稱蘇俄的超級水面艦艇時代的收官之作,雖然在此之後還有依然強大的“光榮級”,但是光榮級巡洋艦不管怎麼說最初仍舊是作為基洛夫級的“經濟版”登上歷史舞臺的,所以基洛夫級可以看作蘇聯龐大水面艦艇時代最後夕陽濃豔的光芒。古巴導彈危機催生而來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

俄羅斯的海軍發展曾經經過過很多的迷茫期,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甚至認為水面艦艇在未來核大戰的大環境中只能是“浮動的鐵棺”,所以一度把各種水面艦艇打入冷宮,蘇聯紅海軍的總體實力以及其水面艦艇部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最終兩件事改變了這樣的事態,其中之一是古巴導彈危機,缺少具有強大威懾力的水面艦艇部隊而只有深潛水下的核潛艇部隊使得蘇聯高層意識到必須要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水面艦艇部隊,而是堅持核潛艇理論的赫魯曉夫的下臺為水面艦艇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從而俄羅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帶領紅海軍開啟了一個新時代,許多留名史冊的著名設計應運而生。

該艦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68年,代號1141.1工程,最開始設計得到的噸位為8000噸左右,但是這樣的噸位根本不能滿足當時蘇聯領導層對於“大傢伙”的熱愛,所以方案一改再改,戰鬥力的設計也不斷加強,最終鎖定為一艘24300噸的龐然大物上,這就是基洛夫級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