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扎心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當一大批高分的印度電影陸續震撼來襲,你有沒有被其中的某部感動過,作為家長的你又有沒有被不小心被狠狠地紮了下心?最近被安利的這部《起跑線》,真的建議所有理想遠大的父母們都來好好看一看,是否“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到底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呢?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電影裡印度上層階級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劃分階級的方式之一是能否將英語像母語一樣完全融入到生活當中,想成為這個階級的最好的辦法是讀最好的學校,因為在印度最好的私立學校是純英語教育,無論教材還是教學都是純英語,在學校裡甚至都不得說印地語。

為了讀最好的學校,拉吉夫妻不惜重金購置學校附近的房產,然而這並未能幫助他們順利融入上流社會。他們在輔導老師的指揮下,開始了全方位的包裝和培訓,在作家的指導下製作女兒的簡歷,在禮儀顧問的指導下改進著裝風格,在入學顧問的模擬練習下背誦面試必答題,同時夫妻二人拜遍各路神仙祈求申明保佑……然而,這一系列的努力並沒有使他們拿到入學資格,原因居然又是跟階級相關,最好的學校也是要“拼爹”的,父母的職業也是學校的選擇標準之一。

為了不讓皮婭輸在起跑線上,拉吉夫妻試圖拉關係寫條子,用重金賄賂校長,全部無效之後,在輔導老師的暗示下另闢蹊徑,這次他們不再偽裝成上流社會,而是要扮窮,住進貧民區,爭奪政府要求分配給窮人的25%的入學指標。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拉吉一家在貧民區體驗了完全不同於富人區的待遇,可作為中產階段的他們仍然很難完全融入其中,但是在善良的希亞姆一家的真誠幫助下他們體驗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難忘經歷,擠公交車,做短工,搶水,甚至為了幫助拉吉湊齊24000的費用希拉姆的碰瓷……拉吉的女兒皮婭終於得到了寥寥無幾的貧困生資格,這似乎就代表著皮婭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像顧問所描述的一樣可以擁有美好前程躋身於上流社會。

但是希亞姆的兒子在抓鬮中運氣不佳,沒能被抽中,只能選擇上公立學校。回到正常生活的拉吉,因為覺得自己佔用了希拉姆兒子的教育資源而心懷愧疚,為了讓良心好過點,他選擇資助了希拉姆兒子所在的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大變樣,由兒子熟練地朗讀英語而看到希望的希拉姆心懷感激。為表示感謝,從校長那裡得到地址的希拉姆在拉吉家與他再度相遇,在被不知真相的女傭意外撞破真相後,希拉姆絕望的表示要去校長那裡告發拉吉。可到了學校,可愛的皮婭看到了他,並真誠地擁抱並致以問候,皮婭離開後,善良的希拉姆最終選擇放棄了告發。

而目睹了這一切的拉吉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決定向校長坦白,誰知貧民出身的校長完全不以為意,反而向拉吉講述了一套教育生意學。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氣憤的拉吉跟心中仍保有正直的印地語老師合作,上讓公立學校的孩子替代了私立學校孩子們在家長會上演出,在家長們不知曉孩子的身份背景時,大家對孩子們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可是當拉吉揭露了孩子們的身份時上流社會的家長們卻像換了個人,冷漠以對。儘管也有家長對拉吉的發言表示認可,可是卻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他明確表示支持。最終拉吉選擇讓女兒退學,到公立學校去接受那看起來不是最好卻讓女兒最快樂,讓女兒學會善良真誠的教育。

影片至此結束,沒有國產大片的圓滿結局,世界很美好,世道卻真的很艱難,在現實面前敢於對抗主流趨勢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的。而無論是在印度還是中國,利字當前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急功近利的人隨處可見,所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才成為家長們心中的至理名言,所以各種屢禁不止的補習班才會那麼有市場,所以學區房的房價才能一直居高不下,可是所有這些就都是對的嗎?

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認為小人往往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都是利益,而君子做事是非功利的,而是出於仁義。如果一個人只追求功利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而非功利的生活是憑藉趣味,依靠直覺和內心的良知的,這往往能讓人獲得更大的快樂。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影片中的拉吉的女兒皮婭很幸運,遇到了真心疼愛自己的父母。作為要站在起跑線上的人,雖然搬到富人區的她並不快樂,不可以跟爸爸一起跳舞,因為那看起來不夠有素質;沒有朋友玩耍,因為她說母語印地語;被提線木偶一樣背誦詩歌,因為那是面試所必須的……但是當她在經歷了搬到貧民區的生活之後,她卻開心了很多,學會了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學會善良,學會分享,學會真誠,學會面對艱難困苦的環境享受當下簡單的快樂;而且爸爸拉吉還做出了讓她退出名校進入公立學校的決定,讓她的生活不必被全程規劃,可以順其自然的享受生活。

愛默生曾經說過,“我們往往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生活可以有目標,但它不應該掩蓋生活的本身,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最好的教育是真誠善良的品格,而不是傳說中剛邁入大學門檻半步的各種名校,願這部扎心的印度電影能給家長們以反思,讓孩子們可以釋放天性的健康成長。

我是悅心喜語:

一個“工作有心,興趣有愛,生活有喜悅”的女人

我的好書分享:

生活裡要做選擇的事太多了,估計你也有“選擇困難”的時候吧。

推薦一本我自己讀了覺得很有啟發的書。

身邊的小夥伴聽了我的介紹都不是買一本,作用大大的——送閨蜜,送朋友,送同事......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嗎?

《結構化決策力》,亞馬遜京東噹噹都可以搜索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