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衡量一種東西是否真正成了你的營養?

“請問雪漠老師,如何才能有質量地學習?”

雪漠Xue Mo:讓所有知識都成為營養,而不是成為枷鎖。不過,雖然誰都知道營養和枷鎖的差別,但真正能在生活中清楚區分的人到底有多少呢?能真正區分又能在生活中生起妙用的人,又有多少呢?有的人僅僅是記住了這句話,並能在文章中或者與他人交談時引用到它,一旦面對生活,又是另外的一種姿態。那麼,這句話對於他們來說,就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裝飾,甚至是一種枷鎖。因為這句話沒有對他們的生命產生影響。

換句話說,衡量一種東西是否真正成了你的營養,要看它是不是影響了你的生活方式。我舉個例子,你喝了牛奶,補充了相應的養分,但你的身上再也找不到牛奶的痕跡,這就叫吸收了營養。就是說,你學會了某種知識,將其融會貫通之後,無須牢記它的概念與形式,在你的寫作甚至日常生活當中也能靈活運用之,這就叫營養。那麼,什麼是枷鎖呢?如果那知識和經驗,在你的生命當中,僅僅是一種僵死的教條,你不能駕馭它們,反而被它們束縛了,那它們就是枷鎖。它不但不能幫助你成長,反而限制了你心靈的自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唱西部民歌時,從來不考慮技術上的問題。我會為了心中湧動的愛而唱。這時的唱,是靈魂的流淌,是自然天成的。我收穫到的,是一種巨大的快樂。而西部民歌中那大愛的力量,也會滋養我的心靈。我不在乎自己唱得好聽還是不好聽,也不在乎有沒有人為我鼓掌。但時下的許多歌手就不一定這樣。他們一邊唱,一邊在乎自己的聲音是否迷人,一邊注意著是否有人喝彩,還會考慮一些技術問題。同時,他們還希望用自己的唱來換取一些東西——如他人的好感、他人的認可,某種金錢物質的利益,等等。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要是他們過於在乎外物,便無法真正享受唱歌本身的那種快樂了。

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歌星,他擁有一個很大的舞臺,他本可以盡情地歌唱、盡情地享受人生、盡情地享受愛,但他卻因為某種不滿足,患上了憂鬱症,後來自殺了。人生就是這樣,當你想用自己的某種行為來換取外物的時候,你就可能會衡量自己的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當這中間存在一種巨大落差的時候,你就會感到痛苦。你欲求的高度——我們稱之為“貪”——決定了你的痛苦程度。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歌手,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對生活的要求非常高,即便萬千寵愛在一身,也仍然不能滿足,因此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地獄般的痛苦。他到處尋找解除這種痛苦的方法,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但唯獨沒有叩問自己的心靈,沒有在自己的心內尋找救贖之法。

很可惜的是,真正能讓一個人得到救贖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心理醫生,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明白。只有他敢於坦然面對自己的靈魂,願意以一種正確的方法來改變自己的心靈時,他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其他心外之法,就像西醫開給你的止痛藥一樣,或許能讓你在當下好過那麼一點點,但每當你受到外來刺激的時候,就會舊病復發,甚至病入膏肓,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