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每天掃街聲音 或成陶喆下個作品靈感

工人每天扫街声音 或成陶喆下个作品灵感

陶喆(前排左五)、朱敬然(左四)和梁伯君(左六)日前在本地辦講座,分享創作心得。 (喆學音樂學院提供)

臺灣音樂人陶喆的電腦裡有一個錄音檔,那是一個每天午夜12點多到他住家外的工人,在清掃街道的聲音。這個音檔,很可能就是他下一首作品的靈感。

“喆學音樂學院”由洪俊揚負責管理

陶喆與香港知名製作人朱敬然(Andrew Chu)三年前在臺北設立“新歌文創”工作室,推廣音樂教育,發掘有潛力的音樂創作人。去年7月,他們把觸角伸及新加坡,在這裡創立“喆學音樂學院”(David Tao Music Academy of Musicology),由本地音樂人洪俊揚負責管理。

朱敬然分享說:“20年前,要讓自己的作品被聽見,唯一方法是把demo寄到唱片公司,可是現在社交媒體普及,只要把作品上載,就有機會被聽見。”

機會多了,競爭也相對多了,要在茫茫“歌”海中被聽見,demo的素質很重要。三位音樂人指出,以前的demo很簡單,就是吉他或鋼琴伴奏哼出旋律,現在技術進步許多,demo的製作可以越來越精緻,所以沒有藉口粗製濫造。

但三人強調,即使demo的製作素質提升了,關鍵還是作品能否打動人。朱敬然就說:“有人問我怎麼寫歌,用吉他還是鋼琴?我說,用心。”

陶喆如此比喻:“寫歌就像說一個語言,沒有哪一個語言比較優越,你要說的是什麼,才最重要。”而要寫出動人作品,就要多聽,梁伯君提醒:“即使你要寫中文歌曲,也不能只聽中文歌曲。”

朱敬然也指出:“一些創作人常說難找靈感,我不贊同,因為世界各個角落都是靈感。”陶喆就以工人清掃街道的聲音為例子,錄下存進電腦,說不定要寫一首跟環保有關的歌時,就能派上用場。

“新歌文創”三年都在賠錢

陶喆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透露:“‘新歌文創’這三年都在賠錢,但我做這個不是為了賺錢,我有其他方式賺錢,重要的是,下一個林俊杰、周杰倫、王力宏、陶喆在哪裡?”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培育下一代音樂人。

選擇在本地辦校,陶喆說:“新加坡出產了多少優秀的音樂人啊!像吳慶隆、Kenn C、Martin Tang、偉菘偲菘。”他認為新加坡的音樂有其獨特魅力:“這裡的音樂人很幸福,不同種族住在一起,可以聽到各種音樂,吸收各種音樂養分。”

陶喆感嘆臺灣的流行音樂已經沒有10多20年前有影響力,因為音樂人越來越少,而他認為這跟音樂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臺灣政府沒有放很多精力和經費去做音樂教育。

他舉例中國大陸有很多很好的音樂學院,許多大陸音樂節目中的參賽者,都是念音樂學校的。他認為:“正式的訓練當然不是唯一的途徑,我也不是學音樂的,但至少要有這個環境。”

他分享在臺北的“新歌文創”,每個月會跟創作人開會,討論他們的創作,讓作品越來越好。他希望把這樣一個氛圍帶到新加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