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陸軍機械化——並不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對於看慣了在西方81軍演的軍迷來講,一個齊裝滿員的師攜帶按照師團營三三制編組的幾百輛坦克和步兵戰車在團屬122火炮和師屬152火炮的打擊下跟著野戰防空的掩護一夜突進幾百公里,是一支陸軍師級部隊基本的要求。我們今天認知下的機械化部隊也來自於當年橫亙千里不可一世的蘇聯摩步師坦克師“大7”的印象。

如果按照大7的定義,除了陸軍核心的突擊力量坦克之外步兵,炮兵,防空兵以及後勤,工兵都需要擁有機械化的載具,而且對於蘇聯旗下的摩步師來講,哪怕是步兵也要擁有步兵戰車,讓其步兵有能力圍繞步兵戰車進行乘車/依託車輛班組突擊和防禦。這使得整個師都有一個能夠跟隨部隊進行突擊的能力。這讓機械化部隊的進攻性十分強大。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蘇聯在長期的歐洲前線與美國的力量對峙,對機械化有著嚴重的渴求,這也使得蘇聯陸軍的機械化建設長期領先於美帝和歐洲國家。蘇聯和北約的戰略都是在平坦東西歐平原上進行以50公里為基本單位的進行突擊。同樣,面對蘇聯的機械化突擊,北約諸國也同樣構建了基於北約體系下的機械化師單位。這並不意味著國力和裝甲技術實力弱於蘇聯的美帝構建的部隊的思想會有什麼改變——美帝也同樣組建了同樣數量的機械化部隊以應對來自東方的敵人。冷戰時期美國第五和第七軍,來自比利時,德國,法國還有英國的部隊,都是高度機械化的,在主要方向上進行機械化建設是陸軍建設的目的之一。受制於技術和國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以來機械化建設都陷入停滯,但是即使如此在80年代末到新世紀來臨前,中國還是建立了用63式裝甲車或者86式步兵戰車和二代坦克(59-2 79)在內的弱化版7大件機械化裝備構建了包括坦克1師,坦克6師和112機械化步兵師在內的一系列機械化師。在中國陸軍最慘淡的90年代,中國也建成了坦克6師一樣的模範機械化部隊——直到新世紀來臨模範部隊的地位才被112師給替代。當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最慘的年代時候的裝備,我們會發現一點——人民解放軍的坦克師還是湊齊了一個非常不標準的7大件,雖然這個“大件”可能落後於時代。但是有跟沒有還是截然不同的區別的。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在2000年前替代112師作為我軍數字化機械化標杆的坦克6師,是在解放軍最慘的年代一支湊齊了機械化“大件”的模範部隊

在你們看了跟標題沒什麼關係的第一頁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日本——日本實際僅有一個師團湊齊了7個大件。雖然日本一直以來都有的較為發達的陸軍兵器製造技術,但是出於官僚主義,國防策略,國防預算(可能是主要原因)等一系列原因,日本僅建成一個原教旨主義的機械化坦克師團,也就是北海道第七師團,但是你們仔細去看看北海道第七師團的編制就會發現人還有三個中隊還是老舊的73式裝甲輸送車。這使得日本每年僅有富士山火力演習才能湊齊一個“7大件”全機械化師團,(富士山火力演習有沒有81短sam?),十分有他們先輩在關東軍搞關特演給師團配屬新型火炮的風格。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對於日本而言,能夠摸得到機械化邊的也只有第11普通科連隊和富士山普通科教導連隊。雖然將步兵的30炮作為機械化的標誌不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不過如果我們將機械化的定義放寬泛一點,那麼我們可以把第2師団也第五旅團算上,起碼這三個單位實現了炮兵的機械化與信息化。即使如此,陸自機械化單位的比例也不足30%——這確實是一個十分落後於時代的數字。

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確實沒有相匹配的陸軍。日本的陸上自衛隊力量長期以來都是使用美製和仿美製武器的防禦性國家,在昭和軍閥們開疆拓土大失敗以後,日本陸軍確實是一支對得起自己的名號的力量——自衛就好。這使得日本陸軍長期忽略陸軍的建設——更重要的是陸軍思想的建設。較低的機械化率也是陸自“自衛”戰略思想的反應之一:在80年代以前,日本甚至不需要考慮防衛的問題,日本陸上的機械化建設也是從80年代才開始全面鋪開——與中國鋪開機械化的時間幾乎一致。由於面對蘇聯的威脅,日本並不是沒有更為先進的武器,但是對於一個以沿海層層防禦抗擊蘇聯登陸的國家而言,較高的載具配置除了空耗錢財以外沒有特別大的意義,日本並不需要讓自己的師團沿著平原突擊幾十公里。當然這不意味著日本陸軍的技術裝備水平十分落後,面對前蘇聯隨時可能莽上來的機械化大軍,日本的編制上還是增加了相當數量的反坦克裝備,從步兵班組的ATM手到師/團屬的反戰車大隊。畢竟填坑就好。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一般我們認為,陸軍的建設思想往往反映在部隊編制上,解放軍在機械化裝備鋪開前區分甲種師和乙種師,例如北甲摩,北乙摩,再按照北方和南方的地域進行編組*(1985年集團軍試點到1998年陸軍改革之間的解放軍師),而日本自衛隊一直以來採用的編制和解放軍98年前,或者說軍改前的編制一樣——按照地域南北根據編制的重裝備規模(團級或者營級)來區分輕重(而不是解放軍在軍改後按照裝備來區分),舉個例子,日本目前的作戰部隊按照地區來區分,根據南方還是北方確定是師屬坦克大隊(坦克營)還是坦克團(坦克聯隊),由於此前日本方面分為個軍區,可以說編制情況也和2011年師改旅前的解放軍陸軍很像,在信息化,合成化,機械化作戰思想的落後是十分直觀的。

而這種差異除了來自於裝備的不足或者落後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日本陸上自衛隊“軍閥化”的情況,雖然今日的陸自已經沒有了往年在諾門坎說把23師團送了就把23師團送了的豪邁,但是“各自為戰”的情況還是很明顯的,日本有類似於中國的5個軍區,但是並沒有像中國一樣有多個軍區負責同一熱點地區防務的必要。(比如說南戰的74集團軍和東戰的73集團加起來有4個裝備了05式兩棲突擊車家族的合成兩棲旅,你猜是為了打誰),構建快速反應機械化部隊的並不是某個戰區的任務(比如解放軍中部戰區,坐鎮濟南,擁有數個輪式合成旅)這也讓日本正常的軍隊缺乏構建機械化部隊的決心,畢竟除了北方面對蘇聯威脅需要頻繁的衝擊/反衝擊以外,其他地區面對的威脅相對較小,也沒有必要整個師團坐在輪子上去增援日本其他地區。這一點也反應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上,《朝日新聞》就此表示,陸自缺乏統一指揮的弊病早有表現。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震災救援行動中,其他四個方面隊向受災地區所屬的東北方面隊管區派遣了大量部隊。而據負責救災的陸自官員稱,為在不同方面隊之間調遣兵力,造成了“相當的混亂”,因此陸自感到需要有領導機構從全國範圍內進行部隊運作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所以面臨裝備落後亟待淘汰,機械化水平低下以及防衛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此次日本陸軍進行大規模的編制試點以及體制改革也就不足為奇了。26中期防衛的任務將日本的15個師旅級單位改編7個為機動師團,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說明此次調整是為了增加機動應變能力,也說明此次改革的重點。而改革的特點就是增加了即應機動聯隊,顧名思義,也就是擁有獨立作戰,快速反應編組的部隊。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合成營了,這隻營級部隊擁有獨立的防空,反坦,步兵和炮兵以及裝甲兵分隊,組合在一起可以作為基本的作戰單元,也可以獨立作戰快速反應到各個需要的戰區。合成旅湊齊7個大件即可以機械化信息化條件下進行作戰,合成營自然要湊齊4小件也可以機動獨立作戰(步,炮,坦,防)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十分時髦的日軍合成營編制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這個合成營從編組來看與目前解放軍十分流行的中型合成旅(比如11X旅和17X旅這些使用大八輪的部隊)十分接近,都是集成了步,輪突和炮兵的高度機械化信息化師團。雖然在車族底盤上來講日本僅有16式火炮和隊屬反坦克武器達到或者超過解放軍同級的武器,在隊屬迫擊炮和步兵載具上遠遠落後於解放軍。但是比起解放軍來,他的合成化還增加了獨立的防空單位,可以說相較於解放軍更加合成化一些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問題在於,日本機動即應師團是組不成師團的,由於7個機動師團分數不同軍區,日本未來考慮要用C2運輸機來運輸這些合成聯隊,這意味著日本沒有足夠的運輸機,也不考慮成建制投送師團——換句話說解放軍軍改的目標是以旅為基本戰役單位,營為基本戰術單位。但是日本此次軍改只有營團級戰術單位,沒有用機動即應部隊組成的師團。日本自衛隊的意思是除了讓摩步旅或者摩步師團組成抗線單位進行防守,剩下的機動即應師團,是從旅裡挑出足夠多的機械化部隊組成一個營,讓整個旅或者師團擁有向隔壁友鄰單位組成快反沿公路進行成建制投送的能力。簡而言之:由於機械化水平過低,日本一個師團裡頭技術裝備可能就只能湊得齊一支能打的部隊 。這既是日本自衛隊的無奈也是日本自衛隊面對現有技術裝備的一種妥協:所謂立足現有裝備打贏高科技戰爭,就是這麼個例子。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就中間那個聯隊能打……

回過頭來再說說大7,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日本同步開啟機械化進程的解放軍選擇了和日本相似的路線——用便宜的輪式車輛替代履帶車輛快速彌補我軍機械化載具不足的困境,同樣面對機械化裝備不對的解放軍解放軍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保留有濃厚的蘇式風格——追求一個旅的全面機械化。重視步兵載具,重視炮兵載具機械化,重視隊屬坦克,這也使得解放軍在中型旅的建設在吸收美軍車族化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和美國斯特賴克旅截然不同的建設風格:在8輪車族上整合122毫米火炮和營屬的105毫米突擊炮,整合大量後勤通訊偵察底盤在08車族上構成一支全旅可以高速機動的8個輪子的“大7”家族。08式8輪底盤作為替代92式的後續中堅力量,目前依然以四位數的數量生產並部署在我軍超過15個旅級單位上——且未來這個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但是和解放軍不一樣的是,出於技術水平,國力,經費,以及官僚主義(這個可能是重點),日本雖然一直都計劃部署先進的輪式戰鬥車輛用於彌補自身的機械化水平不過。從平成20年起日本陸軍就要求過部署“先進並且廉價的輪式戰鬥車輛”,但是出於種種原因,輕型輪式機動車輛都無疾而終了。之所以說是官僚主義,因為從87開始,到96,到三菱的40毫米埋頭彈輪式步戰車,到現在的機動戰車16式,每一代新機動戰車都是新的底盤,這導致日本在中國,美國,甚至德國都在輪式步戰上走出了各自道路的今天(中國選擇全機械化依託公路投送,美國選擇依託運輸機全球投送放棄部分機械化,德國選擇重裝化)遲遲得不到可以普及全軍的輪式底盤。這是日本因噎廢食的問題。

意欲何為——論日本陸軍現代化以及編制改革

這導致日本陸上自衛隊不得不立足現有裝備打贏未來戰爭:利用現有的16式機動戰車和96式輪式裝輸進行合成化編組。如果用解放軍現有旅級單位舉例子的話,日本目前相當於給新成立的陸上總隊直轄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該部隊裝備輪式裝甲運兵車,120毫米迫擊炮,輪式突擊車,反坦克力量和防空聯隊,如果對應解放軍的話就是裝備了92A和11式突擊炮還有迫榴跑的部隊,這種混雜兩個時代的單位在裝備尚未落實的今天倒是好找——中部戰區83集團軍13X旅,在新年開訓時候展示了來自熱心友鄰部隊的某前坦克師88b式坦克某熱心炮兵部隊的02式突擊炮部隊,這種在解放軍屈居二線落實編制暫時沒有落實裝備的部隊卻被日本拿來用作隸屬中央的近衛王牌,這也是日本的一種無奈——畢竟沒有錢是這樣的。

日本陸上自衛隊依然是一支可有可無的力量,即有陸自幹部難掩焦慮地表示:“陸自受關注的只有災害派遣。大家以為陸自平時只是訓練,海空自衛隊也投來嚴厲目光。如果不能擴大任務範圍,陸自就會日漸式微。”雖然平均年齡36歲的日本陸軍在陸軍建設上依然在風雪中艱難前行,但是日本陸自畢竟還是幸運的:和80年前在太平洋各個島嶼面對英米鬼畜的先輩們不同,身處發達地區的他們畢竟不與中國接壤,也不用面對來自鄰國的早就與日自不可同日而語的強大陸軍的直接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