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人到中年,身在紅塵,形形色色的人,都見過不少。但總覺得,有些人說話,聽起來總是很舒服,明知是奉承,但還是很高興。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也許,有人會說,我討厭馬屁精,不吃拍馬屁這一套。其實,凡是人,他都有一個價碼。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現實中,沒有人不吃馬屁的,只是看你會不會拍而已。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關於拍馬屁,可能有些朋友還不知道它的由來。據說,在元朝時,牧民們常以養駿馬為榮。那時,牽馬相遇時,一般都會拍拍對方的馬屁股,摸摸馬膘,為討得馬主人的歡心,都會隨口喊上幾聲”好馬”。起初,是好馬才說好,可後來呢,有些人不管別人的馬好或壞、強或弱,都統統說好,以奉承對方。就這樣,人們就把違心的奉承稱為“拍馬屁”。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可以看出,拍馬屁,這個詞似乎很不文雅,但它卻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技術活。對於正人君子來說,對於拍馬之人,嗤之以鼻,遠而避之。然而生活中,一個人學會了拍馬屁,卻是很重要的。一個會拍馬屁的人,可以左右逢源,少走很多彎路,而一點不會拍馬屁的人有時簡直是寸步難行。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想想當初和女朋友談戀愛時,你是不是為了討好她,說了很多她喜歡的話,最後收穫了芳心。想想當初為了和客戶做成一比買賣,你是不是除了力誇你的產品,還不失時機地拍客戶的馬屁,最後取得了訂單。生活總是這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必有溜鬚拍馬,而馬屁由此變得了無處不在。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人呢,總是有缺點的,有需求的,馬屁正好可以滿足人們深層次的心理需要。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韋小寶就是一個油嘴滑舌的人,沒錯,他就是拍馬屁的料。他除了臉厚、嘴甜、會來事兒之外,還會察言觀色,講究技巧,拍得恰到好處。而對於看過影劇的人,對於韋小寶這個角色,並不是十分的討厭,似乎還很喜歡。說到底,還是拍馬屁的功底好。正如有些人所說,馬屁拍得不好,才叫拍馬屁;如果馬屁拍的好,那就叫情商高;如果拍得有水平,那叫溝通的藝術。是否可以這麼認為?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大千世界,魚龍混雜,人到中年,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生活中,能讚美別人,就儘量不要數落別人。而對於馬屁,這個東西是有兩面性的,用在好的地方,也可以用在壞的地方,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就正邪殊途。拍還是不拍?其實,每一個人心裡都有譜。必須承認,做人是要靠自已的,只有強大了自已,才能無畏生活和人生,如若一味的阿諛奉承,反倒淪為人見人厭的馬屁精。

人到中年,馬屁,拍還是不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