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雅事件反轉,自媒體如何反思

真相早晚會來,只是“小鳳雅事件”的真相來的晚了一些。連日來刷屏的小鳳雅事件,終於真相大白於天下。“詐捐”“棄療”等沸沸揚揚的聲音,只是無端的臆測。一次普通的網絡募捐,怎麼就變成了對小鳳雅家人的指責呢?

指責小鳳雅家人的輿情沸點,來自作家陳嵐的個人微博所發的消息。自媒體,也該所反思反思了。

小鳳雅事件反轉,自媒體如何反思

反思之一,不要動輒以道德綁架的思維方式看待網絡事件。網絡上的事,有真也有假,有時真假難辨,而自媒體往往一見到負面新聞就著急“搶沙發”,刷自己的“存在感”。在事件中最容易找出問題且容易發表意見,也是網民的一種劣根性,道德綁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枉加評論,任意指指點點。豈不知,這種方式往往加速了負能量的傳播。當事件逐漸清晰時,自媒體又悄悄躲了起來,或者保持沉默,彷彿又事不關己。網上攻擊小鳳雅家人“虐童”“重男輕女”等等,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道德綁架的言論佔了上風,才導致輿論紛紛指責小鳳雅家人,並最終造成了傷害。道德綁架要不得,秉持客觀才是自媒體的正道。

反思之二,質疑和批評一切的發言,於人於己於網絡都有害而無益。網上流行一種“質疑病”,凡事一出來就質疑,不論好壞,無問西東。好像不批評不足以顯示清醒,不批評不足以顯示理性,不批評不足以引人注目,殊不知,這種“病”傳染性很強,網民們不知不覺中就得“病”而不自知。有些網民,明知有此病而享受這種“病態”,自己跳進來跳出去,裝扮起來,秒變“戲精”,一會兒批評,一會兒中肯,其實這比“質疑病”還嚴重,似癲似狂,還自得其樂。質疑,有度,才有益;質疑一切,則有百害而無一益。

反思之三,自媒體要摒棄看客心態,更不能當看客。在小鳳雅事件中,不少網民的看客心態讓整個事件波瀾起伏,直至撲朔迷離。魯迅先生十分痛恨國人的看客心態,被無形的手捏住提起的鴨子、死鱸魚等比喻再形象不過了。看客的心理是“看”,看熱鬧,看稀奇,完全旁觀者還好,“看熱鬧的不怕事大”才可怕。看客文化中國從古至今都有,看客心態也一直存在,網絡上的看客心態危害更大,因為網絡的傳播無邊界,網絡的影響涉及面更大。自媒體中少一些看客,網絡上就會多些正能量。

小鳳雅事件反轉,自媒體如何反思

反思之四,不能忘記自媒體也是媒體,也應有責任擔當。說自媒體也是媒體,好像是廢話,網民個個都清楚。其實不然,很多自媒體在發言或跟帖時沒把自己當媒體,根子就是沒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只想痛快表達,不想後果和責任。一個媒體之所以能稱其為媒體,就是因為媒體有社會責任。如果自媒體自動放棄或忽略責任,自媒體將走向式微。自媒體的發言不慎,或是刻意引導,都是不負責的,如果越界將會受到法律制裁。

小鳳雅事件中,自媒體需要反思的還有許多,在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日漸完備的今天,自媒體必須守規矩明是非,作網絡正能量的引導者和傳播者。

文/馬振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