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趙康民不愧大國工匠,兵馬俑保護第一人溘然長逝


陝西秦始皇兵馬俑,是國內外遊客去陝西旅遊,絕不能錯過的景點,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日,首位發現這一奇蹟的老人溘然長逝,享年82歲,他叫趙康民,是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

1974年3月下旬,在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臨潼西楊村,當地村民楊志發、楊文學、楊培彥等人組成了一支打井隊,開始抗旱打井。打到四五米深時,突然發現八個殘破的陶俑,還發現了磚鋪地面、銅弩機、銅箭頭等。他們望向這些樣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後來,他們給它們起名“瓦盆爺”。

陶俑問世28天后,仍無人意識到它能與“國寶”沾邊。4月25日,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從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他騎著自行車一路飛奔,到達了西楊村。在打井現場,他看到井周的殘俑橫七豎八。一番觀察後,趙康民判斷,這是一座陪葬坑。他跟村民說,這是俑!這可能是秦朝的俑!


第二天,趙康民便將這些殘俑裝上了架子車,送回縣文化館保管與修復:用樹脂膠黏接、以石膏填補,經過修復,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樣: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繫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雙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在趙康民所編著的《考古生涯》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話:“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老人對考古的深情厚誼。

曾有人評價說:“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