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正在穩步復甦之中,然而,全球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全球銀行業的復甦道路似乎停滯不前。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日前在其發佈的《2018年全球風險報告:打造面向未來的銀行風險管理職能》(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在經歷了連續5年增長之後,2016年全球銀行業平均經濟利潤(經風險和資本成本調整後的利潤)出現萎縮,並且不同地區的經濟利潤仍然存在顯著差異。“銀行績效滑坡,主要歸咎於競爭加劇、數字化顛覆、成本上升以及複雜形勢,特別是全球和當地持續不斷的監管審查和政策變化。”BCG全球董事經理譚彥表示。
全球銀行業需關注監管形勢變化
具體而言,在分析了各地區銀行績效數據後,報告指出,歐洲銀行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仍揹負大量壞賬,在復甦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在北美,過去表現最好的幾家銀行如今利潤開始滑坡,導致地區整體銀行績效不如從前;在亞太、中東和非洲地區,銀行業經風險調整後的利潤也出現衰退。2016年,南美銀行業經歷了強勁增長,從上一年的嚴重衰退中強力反彈。
事實上,各地區銀行業績的差別,反映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銀行業面臨的艱鉅挑戰。其中一項全球銀行業均面臨的生存挑戰,就是如何在一個複雜多變、低利率、強監管的環境下保持銀行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報告指出,對於銀行而言,必須要掌握全球監管變化的複雜形勢。“全球銀行業必須圍繞金融穩定性、審慎經營和銀行處置三個領域,認真監測並實施監管變化。”報告表示。
具體而言,在金融穩定性方面,報告指出,儘管一些細節還在完善中,但金融穩定性是最成熟的一個監管領域,巴塞爾協議IV中的改革計劃以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IFRS 9)都給銀行的資本水平進一步施加了壓力。監管機構的工作重點仍然是設定以風險為基礎的資本要求,同時致力於改善銀行的模型結構。
在審慎經營方面,監管機構對銀行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仍然很大。“從2009年到2017年末,銀行累計罰款金額達3450億美元,在2016年的基礎上增加了220億美元,但增速與上一年相比有所放緩。”報告進一步指出,同2016年一樣,2017年大部分罰單由美國監管機構開出,而歐洲監管機構則在這方面缺乏行動,不過,這也許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最後,處置機制目前是監管改革中最不完善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在歐洲。要建立有效的處置機制,銀行需要制定“生前遺囑”,詳細說明銀行在陷入嚴重財務困境或破產時,如何快速、有序地進行重組。其目的是保護公眾利益並避免金融系統被擾亂,避免重蹈過去金融危機的覆轍。
與此同時,報告指出,建立一個有效的處置規劃需要一套既複雜又全面的流程。銀行需要深入瞭解自身組織、核心業務、財務和運營能力以及風險,並作出相關假設,然後制定一項能夠兼容多個管轄區和法律框架的重組計劃。
風險管理可採取四項舉措
在BCG看來,銀行要做好未來的風險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首席風險官(CRO)對風險管理部門進行職能轉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中做好合規工作,還將繼續成為銀行取得成功的關鍵。
為實現目標,報告提出了以下四項舉措可供參考:持續對全球和當地監管變化進行戰略性監控和管理,識別新風險;擴大並利用風險部門的數據和分析能力,從而加強銀行內部決策,並拓展商業機會和客戶服務;推動風險管理部門的數字化;與監管科技公司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引進尖端技術。
其中,推動風險部門數字化作為銀行戰略的重要一環,正在改變銀行運作方式的方方面面。各種數字化創新正在給幾乎所有的銀行工作提供新的支持。隨著數字化重新定義客戶旅程和客戶體驗,銀行的核心流程,包括風險管理流程,也要跟上步伐。
“數字化可以幫助銀行實現監管報告自動化,提高透明度;另外,通過大數據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計量模型結果的準確性,而這兩點都能提高銀行的效能。”報告指出,數字化轉型的另一重要價值在於提高流程效率。通過強化自動化和數據分析能力,銀行能夠建立端到端的信貸流程,並降低操作風險,進而將成本降低25%或更多。
此外,與監管科技公司進行合作也是當前全球銀行業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監管要求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複雜、監管科技公司能夠提供更加高效的新技術來滿足監管要求,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動了監管科技公司的成長。對於銀行而言,當前監管科技可以應用的主要場景包括:減少了解客戶(KYC)流程中的人工操作;對反洗錢(AML)和反恐怖融資(CFT)工作進行監測, 減少誤報;整合全行數據;快速識別監管變化。
報告強調,監管科技公司在全球銀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將會不斷增加,作用也會更加明顯。富有遠見的CRO將會尋求更多、更深入的合作,以推動風險部門的長遠轉型,使風險部門成為銀行新的價值創造之源。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閱讀更多 金融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