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裝懂,你確定你會說話嗎?

聽過一個關於怎樣做銷售的講座。有句話記憶猶新,那個培訓師說,這個世界上,只要會說話,就會做銷售。此說話非彼說話。會說話就是會聊天,你會聊天嗎?

我想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其實不然,很多人雖然會說話,但真的不會聊天。

生活中,除去某些人心懷敵意、故意說壞話的情形,一般“不會說話”的情形多為無心之過。大概有這麼幾類:

1.只顧自己痛快,不顧他人感受

孔子曰:“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說的是不看別人臉色說話的人就是瞎子。

我朋友說她前不久就親身經歷了一件“瞎子”的事情。前幾天的一箇中午,因為身體不適加之工作比較忙,所以她到下午1點才得空去買了麵包來充飢。

在她已經餓的昏厥說抓著麵包準備咬一口的時候,她的一同事走了過來,站在她辦公桌前,突然拿起手機說,我來替你算下這一塊麵包下去你得長多少斤。

朋友說聽到這句話的第一想法就是,跟你有毛線關係啊!

其實這個同事並無惡意,因為她最近在減肥期間。然而,她不知道,朋友那是午餐,對於餓肚子的人來說,長肉算什麼?

不懂裝懂,你確定你會說話嗎?

2.不分場合,不分對象

多年前,一個遠房的表姐結婚,賓客盈門,因為喜歡湊熱鬧就一直在表姐和表姐夫身邊站著,姑夫的一位老同事來參加婚禮,見面就握著姑父的手連連說:大喜大喜,閨女這回總算嫁出去了。

聽似兩個老朋友間的寒暄,但是在外人聽來對這個人的印象就大打折扣。姑姑也是半開玩笑似的還了一句:什麼話呀,我閨女是沒人要了嗎?喜慶的氣氛瞬間變得尷尬。

有些人口無遮攔,“當著矬人說短話”,。“哪壺不開提哪壺”。結果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曉。所以與人相處守住嘴很重要。

3.不該說的亂說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個人請客,眼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裡很焦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已經來了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囉?”於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親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更加火了,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個道理。

4.不懂裝懂,牽強附和

其實有些話題,只要一開口,有沒有墨水,大家就心知肚明瞭。

其實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有侷限。即使是某方面的專家也有其他知識的盲區。這並不可笑。可笑的圖虛榮、不懂裝懂。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東西,其實是藏拙的最好方法。

不懂裝懂,你確定你會說話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其實與人相處,與人交談,最重要的就是和諧。“求同存異”即便是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用平和委婉的語言來表達。

說別人喜歡聽的話

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就是這個道理。人都是這樣,即便知道很多漂亮的話不是真的,也依舊喜歡。如果一句漂亮的話可以讓別人更加充滿能力,充滿動力,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說對別人有幫助的話

聖經裡說,人的語言是有權柄的。所以我們說出去的每句話,如果對別人有幫助,那就是在積福。

有的人,一句話可以讓別人充滿能量,鬥志昂揚;而有的人,一句話,讓人失去戰鬥力,那還不如不說。

說給人希望的話

人際交往都是這樣,你希望在別人那裡得到什麼,你就必須得先給別人什麼。如果你希望人人說你好,那你得先去好好對人。如果我們所說出來的話能夠給人極大的希望,那麼未來別人也會以同樣的語言去報答我們。

語言很奇妙。看似普通,實則學問多多。會說話的人,人際關係一定不差。

交流溝通,與人相處,最能概括就是”和諧“。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是語言交流的基點。只要這個前提沒有爭議,人人都能說好話。

所以,你真的會說話嗎?

不懂裝懂,你確定你會說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