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4.0是光和算的革命,時代呼喚硬科技!

工業革命4.0是光和算的革命,時代呼喚硬科技!

在歷史機遇的風口浪尖上,中國半導體需要落地,更要能在關鍵的時刻,成為新一代科技產業發展的最堅實的後盾。“中國只有科技強大了,中國才能硬起來,強硬沒有硬就強不了。”“大家都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有國界的。”這是在這次峰會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兼聯席CEO米磊博士發出的號召,他也是“硬科技”理念的創始人。

工業革命4.0是光和算的革命,時代呼喚硬科技!

什麼是硬科技?讓我們看看米磊博士是怎麼說的!以下為演講實錄(根據閱讀習慣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修改):

“今天的主題是半導體的芯片大勢,其實這次中興事件實際上對整個中國人來說敲響了一個警鐘,讓我們不再抱有幻想。

大家都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有國界的。

所以說,下面我想分享一下其實硬科技和芯片是息息相關的,其實美國就是靠著第三次信息革命,才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二戰之後,美國成為全球的科學中心,尤其是以集成電路革命為代表的信息革命,真正讓美國成為了全球世界科技強國。

工業革命4.0是光和算的革命,時代呼喚硬科技!

其實美國在1894年GDP就全球第一了,但是美國直到二戰之後才成為全球的科技中心。也就是說,20世紀的四大發明全部誕生在美國,半導體和計算機是今天整個集成電路產業、信息產業的一個基石,而激光是整個互聯網(光通信)的基石。

大家可以看到,科學革命誕生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家才能成為產業變革的引爆點和中心,而美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再從硅谷的發展歷史來看,應該說風險投資是源自於MIT,世界上第一個風險投資公司叫ARD(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這個是MIT的校長康普頓在1946年聯合4所大學和政府,還有一些基金創立的。

到了70年代時,這些美國的風險投資就慢慢發展到西部,我們今天知道的紅杉資本、KPCB全部都源自於仙童半導體。

那麼紅杉資本的唐·瓦倫丁是仙童半導體的第一個銷售,他在仙童半導體做了很久以後,出來自己也創過業,KPCB投了英特爾,瓦倫丁投了蘋果公司,這樣整個硅谷就是源自於集成電路產業、硬科技。

紅杉資本後來又投了思科、Google,也就是說大家可以看到整個的信息產業發展是從芯片開始到了個人電腦,然後個人電腦又推動了軟件業。個人電腦每個人桌子上都有一個以後,推動了整個光纖的互聯網、路由器,整個光纖基礎設施就出來了。

90年代到2000年,美國把光纖基礎設施做好之後,1999年的時候,Google這些互聯網公司就起來了。

所以說,從歷史上看,一定是硬科技的基礎設施來帶動了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創新,移動互聯網也源自於2007年iPhone的誕生,所以說硬科技一定是基礎。

從美國的4次創業浪潮來看,從集成電路到軟件,從光纖通信到互聯網,從智能手機到移動互聯網,下一步一定是智能化的時代,一定是以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為核心的。

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大數據,現在新增的大數據除了BAT、Google,他們是用原有的互聯網大數據的,新增的大數據全部來自於傳感器,所以這是未來的一個機會。

現在美國面臨的問題是美國從40年代到1995年,它主要是投硬科技,但是從1995年之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因為互聯網的回報確實比較快,所以美國現在也有大量的資本湧入到模式創新和互聯網上(像硅谷的很多資本)。這個也導致了美國的經濟有一定的下滑,因為互聯網只能改變線上,對線下現在的整體經濟推動有限。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就要誕生了,所以我們分析了一下,正是從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集成電路開始引爆的,經過60年的發展,基本上到2016年3月,摩爾定律已經接近失效了,已經達不到過去高速增長,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中。

其實每一次的科技變革,基本上高速增長期就在50-60年左右,這也是著名的康波週期,也是源自於科技革命的,因為一個科技革命的話,比如說從英國引爆的蒸汽機到美國引爆的電氣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基本上它的技術提升週期大概在50、60年,同時從一個核心點,從一個國家擴散到全球的週期,也是50、60年。

當擴散到全球之後,硬科技就變成高科技、傳統科技了,最後就會形成產能過剩,比如說中國過去幾年在鋼鐵、水泥上的產能過剩,這就是一些過去的技術到最後已經失去了科技紅利了。

這個時候需要下一波新的科技紅利、新一波的科技革命,所以我們認為新一波的革命是智能化時代,一定是以光學芯片、新的芯片,包括生命科學一些新的技術帶來的。

所以,我把4次工業革命做了一次比喻,其實我們現在所有的產品都是由光、機、電、算四大類組成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從分離式器件到集成電路,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光和算的革命。

我們可以看到,第三次革命由集成電路到軟件,再由光纖通信到互聯網,過去200多年是機械和電發展到了極致,基本上這個領域的潛力也已經挖掘到極致了。下一步是光學的技術像當年的電氣化時代一樣,正在從分離式器件向集成光路演進,這個時代是一個新的變革。

同時,我們知道作為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其實都是來自於光學的,就跟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都是來自於光學一樣,所以我個人做了光通信做了17年。

我一直跟我們光通信圈內的人交流,說沒有光通信人的努力,就沒有馬雲、馬化騰、Google的人的今天,因為所有的流量都是建立在光纖通信網上的,包括5G,核心其實都是光纖通信。

現在光纖通信也面臨了一個瓶頸,就是現在的光纖通信成本下降,已經沒有辦法趕的上流量增長了,我們過去修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現在已經在嚴重堵車了,現在的瓶頸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Google、Facebook、埃隆馬斯克他們都幹什麼呢?他們都在做鋪設光纖通信的網絡。

Google在搞Google Fiber,埃隆馬斯克在研究天機的互聯網,所以說這個就是他們面臨的瓶頸,扎克伯格現在到處想搞一些熱氣球、無人機去做互聯網的鋪設,這些都是硬件的瓶頸。

所以,集成光路一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首先是5G,5G對光通信的帶動是原來的4倍以上,現在是100G的光模塊到400G的光模塊,整個的帶動非常巨大。

另外我們說人工智能,現在人工智能所有的公司,最後其實他們推動了哪兩家公司呢?

  1. 舜宇光學,是做iPhone等所有手機攝像頭。
  2. 海康威視,也做了大量攝像頭。
工業革命4.0是光和算的革命,時代呼喚硬科技!

因為如果你看不清人臉,就沒有辦法做人工智能識別,所以算法一定要建立在光學的基礎設施之上。

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看到集成電路從1967年的第一個大規模集成電路到1968年摩爾定律誕生,到今天已經高速增長這麼長時間,現在集成光路類似於當年集成電路那個時代,現在單個的集成光路已經可以集成2000個光機電了。

所以,集成光路如果未來大規模應用,一定能夠實現像集成電路這麼一個革命。

2016年3月摩爾定律失效之後,我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靠摩爾定律推動,第四次的革命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定律,所以我就總結了一個“米70”定律,就是在未來光機電算一定是光學成本會佔到所有硬件成本的70%,因為21世紀是光學的世紀,光學成本會越來越高。

這個和摩爾定律一樣,其實也是經驗公式,因為現在在通信領域,我們每交的一塊錢上網費有70%是要交給光學公司的,光通信是光學進入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領域,未來在信息的各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未來是信息時代、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顯示,從過去來說我們光學只是做了信息傳輸,這次中興被禁的芯片裡面,有一半都是光芯片,全部是光芯片和光器件的公司。

所以說,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的是信息和數據的獲取,我們看無人駕駛公司,今天最貴的是激光雷達,就是一定要做信息的獲取,還要做雙目視覺,甚至還要做光纖陀螺,有大量信息獲取的光學傳感器和光學芯片。

信息的傳輸現在已經是70%了,那麼信息的計算的話,現在IBM和英特爾,包括我們中科院的相關研究所都在研發光CPU,用光計算來取代傳統的集成電路,傳統的集成電路現在已經變成了多核,就是因為單核已經搞不定了。

還有就是信息的存儲,現在雲計算中心裡面,已經大量的應用了光收發模塊,Google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光器件採購商了,信息的顯示本身就是光學,所以未來的AR、VR的顯示技術光學成本會非常高。

我認為2007年iPhone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2017年iPhoneX推出的Face ID就驗證了這個理論,在手機裡現在已經開始加大了光學的成本,Face ID裡面用了三個VCSEL激光器,其中有兩個是VCSEL激光器的陣列,每個陣列大概是幾百個VCSEL激光器。

所以說,可以看到為了獲取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的算法首先要用光學芯片打到人臉上,然後再用光學的探測器、DOE的原件,這裡面開始增加大量的光學成本。

我相信未來當集成光路高速發展幾十年之後,未來的所有產品不能叫消費電子,因為消費電子佔主導產品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20、30年之後,消費光子(集成光路)會佔到主要成本,比如說CPU就快成為光CPU了,裡面所有的傳感器可能都和光學相關,未來它就一定是一個消費光子時代,這也是一個新的IP。

所以,我覺得新的時代已經來了,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因為中國的經濟現在面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時候,我們過去的增長模式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我們要從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了,我們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未來不是釋放幾億人的體力生產力,是要釋放幾千萬科研人的腦力生產力,所以這是中國未來的一個機會。

而且中國現在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核心的芯片還是在進口,中國過去30年,我們整個的發展模式就是組裝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手機,我們的本質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改變,我們的核心芯片、核心材料、核心技術主要還是依靠於進口。

所以,未來30年中國一定要攻克的就是以核心的芯片為代表的核心技術,這是中國未來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繼續再組裝下去的話,美國人不給我們進口,我們就完了,這也是中興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警示。

但是,我覺得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一方面很缺芯片,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投芯片,我們看到清科2018年一季度投資的報告,在互聯網金融和消費上,我們將近投了1000個億,在半導體上我們投了1.35億。

我們雖然這麼多芯片都買不來,但是得不到大家的投資這樣一個模式再繼續下去的話,再過10、20年,川普還是要給中國禁運,我們還是會很危險的。

所以說,我認為中美貿易戰的實質不是貿易戰,是硬科技戰。

鴉片戰爭的本質也是這樣的,就是因為貿易順差,英國人給清朝出口鴉片,清政府大量白銀外流,受不了了以後,清政府就派林則徐禁菸,一禁菸,英國立刻樣強大炮打過來了,所以說這就是問題。

所以,我認為時代呼喚硬科技有三點:

  • 第一點:科技的轉折點,現在正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轉折點上,我們能不能抓住這次機會?這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機遇。過去的50、60年我們一直跟在別人後面跑,但是說實話別人領先50、60年、上百年,我們再跑,別人都跑了9000米了,萬米賽跑我們從頭追是很難追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中都是抓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能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要看我們的機遇。
  • 第二點:人口紅利到創新紅利。
  • 第三點:中美之間的轉折點,美國實際上現在走下坡路,美國現在的製造業只佔美國10%幾,中國現在是30%,但是30%不能再低了,這是一個紅線。

所以,我們要保持中國製造業的30%不能低於這個紅線,我們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和歷史交互期,所以這就是硬科技理念提出的時機點。

我認為硬科技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能夠對中國未來世界的經濟格局、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和變革的新技術都是硬科技。

所以,硬科技就是未來中國在全球並跑、領跑的核心科技,同時他講的不止是技術硬,我認為還有精神硬,中國現在缺乏的就是工匠精神,能不能10、20年就做一件事,做到世界第一,缺乏的就是一種追求世界冠軍的精神,這個是我們更加需要的,我們的科技工作者、每一個企業家們,在我們自己的領域要爭取當世界冠軍。

所以,中國只有科技強大了,中國才能硬起來,強硬沒有硬就強不了。

我們講硬科技八路軍,就是我們認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很多前沿領域都是我們要去做的,當然不限於這個領域,只要是新的革命技術,我們都認為是硬科技。

所以,我們提倡的硬科技理念是我們認為在中國,比起互聯網思維來說,中國更需要硬科技思維,中國更需要踏踏實實下來去掙慢錢,就像金庸小說裡面講的,郭靖很笨、很傻,就練降龍十八掌、亢龍有悔,就練10年時間,10年之後楊康就打不過他了。雖然楊康很聰明,今天練一個九陰白骨爪,明天練一個蛤蟆功,但是很容易走火入魔。

我們的創業界、投資界不能一年玩一個風口,我們不能今年玩O2O,明年玩P2P,今年玩比特幣、炒幣,這樣的話,中國永遠不能強大起來,玩O2O、P2P的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說,模式創新和硬科技的曲線不一樣,硬科技像這個藍色的曲線,前面是十分耕耘一分回報,互聯網和模式創新前面叫一分耕耘十分回報,來錢很快,就像O2O、區塊鏈那樣,前面來錢很快,但是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我們從小抄同學的作業,長大抄同學的公司,最優秀的去美國抄斯坦福和MIT同學的公司,但是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要自主創新,因為抄別人公司的機會(模式創新的機會)已經不多了,未來只能靠自主創新。

所以,像華為等很多的硬科技公司,越到後面越厲害,所以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中國現在也面臨著從模式創新到科技創新的轉折點,這是兩種思維模式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是非常難的,因為整個國民的思想轉不過來,如果大家都還是像過去一樣,炒房、買礦、掙快錢,沒有人願意做科技創新的話,中國的硬科技產業永遠做不起來,中國就永遠沒有辦法成為創新型大國,我們就有可能像拉美國家一樣陷入拉美陷井,所以這是我們最危險的時刻。

我們認為科技創業是未來30年的主旋律,我們在打通科技創新的死亡之谷,要投到沒人願意投的地方,就是從科研到產業中間的這一段,所以我認為硬科技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核心建設原則,就是把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上,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先導院,提供平臺、設備、基金,專門去孵化這個芯片的企業。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芯片上的一些佈局,包括半導體的一些LED芯片,包括光子集成的芯片、VCSEL的芯片,包括建立一些平臺。

我們一直在構建硬科技創業的雨林生態體系,中國未來一定要培養出無數個像硅谷一樣的創新創業雨林生態,讓中國的硬科技創業變得比美國更加容易、更加好,中國才能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