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監管要求P2P平臺需嚴格執行“雙降”?

最近,有讀者私下問大佛如何看待網貸平臺嚴格執行“雙降”這個事:

各機構:

根據《關於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通知》(銀髮〔2017〕119號)的要求,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應雙降。2017年8月,各區納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網貸機構都提交整改承諾書:承諾控制業務規模,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妥善化解存量不合規業務。但根據近幾個月統計的數據,有部分網貸機構業務規模在持續增長,有些甚至在加速增長。我辦再次重申轄區各網貸機構不得增長業務規模、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存量違規業務必須壓降、資金端門店必須逐步關停、資產端門店數量應予以控制。對於不整改或不按規定進行整改的網貸機構,將視情節採取列入擬處罰名單、列入負面清單,甚至予以取締等措施。

特此通知。

北京市整治辦

2018年6月12日

首先,《關於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通知》(銀髮〔2017〕119號)是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家十七部門在2017年聯合印發的,其中要求雙降“實現互金從業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雙降”,雙零“化解存量、嚴控增量。整改期間,從業機構存量不合規業務要逐步壓降至零,不得新增不合規業務”。

當時《通知》對於期限的要求是“整改實施階段應最遲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對個別從業機構情況特別複雜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整改期最長可延至2年,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相關部門負責監督及驗收。”

但是在今年的時候,行業最大的一個新聞就是備案延期,原定的平臺備案工作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期限。這對於一些平臺來說是機會,但一些平臺來說,這是考驗。

二、對行業的影響:

不論是備案延期,還是雙降、雙零。其實從網貸行業進入監管視角開始,嚴控基本就是一個主基調,畢竟對於一個以前幾乎可以零門檻進來跑馬圈地的領域,這是整頓梳理必經的一個階段。對於雙零雙降的監管要求,也不僅僅是北京一地,基本上各地都有實施進展,不同的是各地的尺度不一。但是這次北京的監管方面再次強調“雙降”規定,一方面強調備案延期但監管並不延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監管的力度會趨嚴。

對於行業來說,強監管後,規範的作用對於行業風險的控制,更有利於保護投資人利益。

三、參考其他領域: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大環境是去金融槓桿,但大家知道我們最近這些年銀行發放的信用卡情況嗎?給大家看一組數據:

今年一季度,我國信用卡人均持有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最高:平均每人0.44張,跟2017年底相比,增長了0.05張,以13.9億人口計算,增發了6950萬張,這還僅僅是今年第一季度;而2017年的人均持卡量增幅創下了歷史新高,增長了0.08張——以13.9億的總人口計算,即增長了1.11億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真實去槓桿現狀,本質是去的“特殊群體”的槓桿,加的是小老百姓的槓桿,這個人均0.44張,還不包括農村的大爺大媽們,如果把他們拋開,其它人人均持卡數量還會多的多。比如你是某家銀行辦信用卡的,因為信用卡逾期利息高,為了不影響徵信,普通人壞賬率又低,這麼賺錢的一塊信貸髮卡領域,當其它銀行的都在不停的髮卡,拿高工資,高待遇,高提成時,難道自己要為了“去槓桿”,而停止發放信用,讓自己回家吃土去嗎?想想都不太現實,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網貸行業的領域也如此,僅僅靠一張紅頭文件就像控制下來,那實在是太難了,如果靠文件能空下來,那中國的房價早就下來了。

四、對投資人的影響:

其實監管政策往往就是一陣風,當風吹到自己頭上時,避避風頭不會犯大錯,但這類風往往最多刮個幾個月後,又恢復風平浪靜。大家可以回過頭看看這些年刮過的政策風,早期的比如“存管風”,“嚴打線下理財風”,“嚴打現金貸、首付貸風”,後面的“備案風,打黑除惡風”,颳了這麼多年,連線下理財門店都還沒清理乾淨,甚至包括部分主流平臺都還未清理乾淨。回看歷史上出過問題的數千家問題平臺,又有幾家平臺是在資金鍊未斷前,經偵就主動進入的了,更多的是,平臺資金鍊斷裂後,投資人主動去報案,監管都愛理不理的。所謂的經偵雷,更多的還是因為老闆跑路,或者資金鍊斷鏈後,員工主動報警的為多數,還有一小部分是投案自首的。真正一家正常運營平臺,經偵主動進入導致暴雷的平臺,那是少之又少。監管層希望的是社會穩定,金融環境穩定,保障大家的利益少遭受損失。所以北京地區要求的該地平臺必須嚴格執行雙降的要求,作為投資人來講也沒必要太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