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文 | 柯蛙

果然刷屏!

戛納史上的最高分電影------

《燃燒》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影迷都知道,前段時間的戛納,除了國內的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和畢贛的《地球上最後的夜晚》,要說風頭最勁的,還有兩部: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滄東的《燃燒》。

一日一韓,兩個大導。

前者成功奪得金棕櫚,後者刷新了戛納電影的評分記錄。

這樣的電影,誰不想看?

本來以為片源要等很久,沒想到幸福來得太突然,還沒幾天,《燃燒》就率先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效果咋樣呢?

......非議很大,一言難盡。

有人說它好,也有說不好,有人說詩意,更多的人說是裝*。

豆瓣得分也是一度從戛納電影節期間峰值的9.2分,降到了現在的8.0分。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這部影評人打出罕見高分的電影,觀眾不買賬?

為啥?其實很正常。

角度問題。

比如現在比較集中的反對評價是:懸疑沒有解答清楚,導演立場含糊不清。

反正就是,“看不懂,故弄玄虛!”

普通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看懂”是剛需。

影評人看的除了故事,可能還有意境、形式、結構、有無創新、觸發的思考......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但如果一部電影故事好像沒看懂,但是看完震得你頭皮發麻,它是不是好電影呢?

當然是。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所以我覺得這其中有一些誤區,就是很多人以“看懂”為目的去看一部藝術片,很可能就跟導演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非把電影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而扼殺了電影本身的朦朧美感。

道理很簡單,就像“水至清則無魚”,“猶抱琵琶半遮面”永遠要比“袒胸露乳”要美。

這兩天很多自媒體都對《燃燒》紛紛跪拜,都誇神作、牛*、年度好片!

但不是我說,一個都沒誇到點子上去(放心,我可能也誇不到點子上去)。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他們的問題是覺得觀眾沒看懂,又覺得自己看懂了,於是開始一條條的去解釋。

比如惠美託付給鍾秀照顧的那隻貓,是否真的存在?

惠美口中的井,到底有沒有?

到底是誰在不停的給鍾秀家裡打電話?

惠美死了嗎?是不是Ben殺的?鍾秀又為什麼殺了Ben?

說實話,這些問題有標準答案嗎?

並沒有。

導演費盡心思營造這些疑惑,也並不是為了尋求一個標準答案。

所以對於《燃燒》來說,其實所有的解釋都是偏見。

只有在看完之後,你的迷惑你的思考,才是導演的表達訴求,這些才是沉甸甸的真實存在。

李滄東是作家出身,43歲才開始拍電影,至今為止也只拍了六部。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而這部《燃燒》,距離上一部作品《詩》,也是時隔了長達八年之久。

雖然作品不多,出活又慢,但這似乎不影響他國際大導的地位。

雖然只有六部作品,一出手就是好貨,金棕櫚大獎提名了三次,金獅獎提名了一次。

憑什麼?

我覺得這和李滄東電影中的“詩意”分不開關係。

“詩意”是我眼中電影的最高境界,一部有“詩意”的電影宛如神蹟。

那“詩意”是什麼?

一種對自我感受的表達,一種無用之美。

你開心了會笑,難過了會哭,憤怒會罵人,這些都是對自我感受的表達。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本能式的表達,人的情緒中總會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時候,總有你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該沉思還是該暴躁的時候。

你有時候會被夕陽、露水、晚風、霧靄所震撼,有時候會被火焰、舞蹈、身體、音樂所感動。

是這些在本能之上的情緒,才匯聚成了“詩意”的表達。

這些是那些爆米花電影帶來不了的。

電影的本質上都是要刺激你的情緒,但商業片的片邏輯是刺激你的感官。

但像《燃燒》這一類的藝術片,則是想激發出一些不可名狀的情緒,帶你尋找遺忘在某個內心角落裡的東西。

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惠美的那一段舞蹈很美。

夕陽西下,夏日晚風襲來,田野就在眼前,她在兩個男人的面前脫掉上衣,迎著餘暉忘情起舞。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你可能不知道導演為什麼會來這麼一段,但就是覺得心裡好像震了一下。

在這一下中,你可能感受到了自由、釋放、孤獨......

這就是一種很私人的很不可名狀的情緒,但它讓你遇見了美。

如果看完之後再回想的話,你會發現:

原來這是惠美最後一場戲,所以也可能是她生命的最後一天。

還有,她是社會底層,是一個不甘於現狀還老被生活打擊的女孩。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她以飛蛾撲火的姿態撲向Ben,又屢屢跟底層的鐘秀保持著聯繫。

她在高檔派對跳著令人尷尬的舞,又向別人傾訴“精神飢餓”和“身體飢餓”。

她到底愛著誰?她到底想要什麼?這些估計連她自己都不知道。

她就這樣被生活推著往前走,她在電影中是壓抑和掙扎的。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段舞是指惠美內心的情緒一次釋放,還是惠美只為自己而跳的生命之舞?

至於它到底代表了什麼,這重要嗎?

不重要。

你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像這樣的片段,它跟真正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正是因為這些額外的無用之美,才給電影真正帶來了“可遇而不可求”的詩意。

而這些詩意,和詩意給你帶來的思考,才是《燃燒》的牛逼之處。

所以像“懸疑沒有解答清楚,導演立場含糊不清”這樣的問題,你不覺得是導演刻意為之嗎?

都說清楚了,還有什麼魅力可言呢?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電影主要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同時也借鑑了福克納的《燒馬棚》。

對於村上春樹,很多人的態度曖昧,儘管近年都是諾獎的種子選手,但還是有很多人把他當成暢銷書作家。

這部《燒倉房》原著字數很短,故事也極為簡單,結尾更是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比起《燃燒》,它更加虛無怪誕,更具有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氣息。

原著中“我”的淡淡的困惑與憂愁,在《燃燒》中,變成了鍾秀的精神崩潰和一場謀殺。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這麼看來,李滄東比較村上春樹來說,把故事和人更加落到了實處,讓這個故事有了根。

相比村上春樹,福克納在文學上的地位則要高得多,這位大師中的大師,是許多著名作家心中的偶像。

電影中對《燒馬棚》的借鑑,主要用了對鍾秀的人物塑造上。

前面說的“故事有了根”,這個“根”就是福克納式的憤怒。

在階級鴻溝之下,暴力成了唯一的出口。

當然,電影的不好之處,也在於這個階級鴻溝。

原著中的“我”、“她”、“他”,被李滄東有意的拉大了階級之間的差距,變成了簡單的“窮富之爭”、上流階級和底層屁民的故事。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而這個Ben“燒塑料棚”,這個極具儀式感、表現主義美感的行為,本來是對傳統道德的一種不屑和摧毀。

在《燃燒》中,則多少被他的富人身份所影響,變成了一個有錢人向世界宣告主權。

這種對於階層的控訴,若放在一般的電影中,是很好的批判元素。

但對於《燃燒》這樣的大師之作而言,這種明顯的階層意識,會讓則電影滑入侷限和狹隘了。

不過好在階級之爭只是佐料,導演並沒有在此停留太久。

《燃燒》是神作還是水貨?看這!

電影的最後,是鍾秀一把火燒了Ben和他的保時捷。

是一個窮人燒死了一個富人嗎?

是一個不公湮滅了另一個不公嗎?

不止如此,是一個年輕人殺死了另一個年輕人。

一個虛無吞併了另一個虛無。

鍾秀點燃保時捷後,踉蹌地把破卡車開向了遠方,身後大火逐漸熹微,前方霧靄朦朧一片。

路不知往何處縱。

這才是一個大師乾的活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