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公民科學家”瞭解一下?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那個北京沒有雪的冬天裡,我們曾講過一個高冷又可愛的紅唇家族——滇金絲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這個世界級的瀕危物種,其猴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宅”在樹上;不過,“宅”猴也是有追求的。

其猴生夢想是成為除了人類以外住得最高的靈長類動物——即使是“宅”,也得“宅”在海拔2500—4700米的高山森林中。

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大片茂密森林,似乎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在2014年的時候,一場林火差點危及到這些小可愛們的棲息地,這也讓很多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瞭解到了森林被毀的影響和森林恢復的重要性。

植被恢復

對於重建保護區中的生物群落,植被恢復是人工手段干預的第一步。

而且,對火後火燒跡地進行植被恢復,是目前比較常見的科學手段,可促進植被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

但是我國關注這方面研究的時間並不長,細究起來,大概是從1987年“冬天裡的一把火”——大興安嶺特大火災後才開始。

“一把火”不僅點燃了地處我國東北之東北的原始森林,更點燃了大家對於植被恢復的關注:

…林木火燒程度、森林類型、土壤、立地…

各種自然要素,被大規模的進行測定和調查,總結出許多植被恢復的措施和技術手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森林不是農戶的田地,不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聽話;

森林是處於動態演替過程中的植被群落,在人工干預時要注意因地制宜。

因此,參與到森林恢復的企業、組織與個人,除了興趣愛好和社會責任使然外,還應掌握相關科學知識,以科學的角度、“公民科學家”的身份,參與其中。

公民科學家

那麼,“公民科學家”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解鎖這個新技能呢?

當說到“科學研究”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認為這是處於科學院、象牙塔中的頂尖科學家的事情,這樣的刻板認知+知識崇拜,使得“科學家”成為了很多小學生“我的夢想”主題作文中的高頻率詞…

“公民科學”的出現則打破了這刻板認知…

作為日益發展的開放科學的一部分,從字面上看,“公民科學”是指公民參與到科學研究和相關活動中,提倡探索精神和科學知識共享,未受過專門科學訓練的普通人也正在參與並勝任某些科學研究任務。

舉個栗子:

17世紀末,英國皇家學會經常收到來自一個叫安東尼·列文虎克的荷蘭人的信,講述了他自己用自制的放大透鏡看到了湖水中的“非常微小的動物”。

鑑於當時的顯微水平,列文虎克的信無異於是天方夜譚,這意味他看到了當時最先進的顯微儀器都無法觀察到的“微生物”。(英國皇家學會:當然是選擇“不信”他啊)

但這時的列文虎克屬於人到中年又是市政人員,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自己的愛好——磨透鏡;透鏡被磨得放大率越來越大,他觀察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積累下大量的觀測資料並再次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安東尼·列文虎克:這事兒沒完)

直到這時,英國皇家學會才意識到這個有錢有閒、天天沒事兒就磨透鏡的人,真的實現了一個劃時代的顯微觀察…(英國皇家學會:冷冷的透鏡在臉上胡亂的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十年磨一劍,英國皇家學會來相見…

自然觀察

很顯然,塑造“公民科學家”需要好的實驗性設想。

從列文虎克的例子不難看出,在定向的科學研究時,除了具備相關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用自然觀察的方法,一點點接近、觀察,從而達到記錄甚至是保護的效果。

儘管列文虎克缺少正規的科學訓練,但是他善於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進行細緻觀察,並實現精準描述,在不斷的自然觀察中,科學性的進行記錄與總結。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願者在觀察植物

特定的科學研究中,可以讓非專業人士可以輕而易舉的加入其中,比如需要收集一個大範圍內的自然的龐大數據,簡單培訓即可上崗。

森林恢復就是需要“自然觀察”的特定科學研究之一。“公民科學家”在提高物種識別和分類的能力後,介入到森林恢復工作中,有效的記錄各類物種的監測數據,在不打擾、不干預、不破壞的自然觀察體驗中完成科學研究的輔助任務。

而對於身處鋼鐵城市中的大部分人而言,想要走入自然都已不易,又如何科學有效的進行自然觀察,幫助森林恢復呢?

森林恢復≠無序種樹

首先,要先明確一個認知點:科學的進行森林恢復,並不是簡單地種樹;

從觀念上拋棄“我植樹,我光榮”的植樹節大型郊遊活動指南,即使是種樹,也要科學。

因為森林在被燒燬之前,並不只有樹,還有眾多種類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等生物群落。這些不同角色的自然物互相支撐組成了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而森林恢復則是對一個“家庭”的整體呵護,恢復森林系統中的生態系統完整性,讓“家庭”恢復凝聚力和效用。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生活在森林裡的蝟型絹粉蝶

因此,科學的進行森林恢復,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大工程,需要專家、企業、社會組織和普通人等多方共同努力。而廣汽豐田作為致力於環保公益實踐的企業,在環保相關方面已有了經驗和成績。已經堅持十年的廣汽豐田,在2017年5月就已經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雲南雲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多重效益森林恢復項目”,讓森林恢復真正地落到實處。

項目並不是“喊口號”敷衍了事,而是真正的進入到受災森林中進行調研與討論,制定策略。

比如,通過本底調查進行科學種樹,在火燒跡地選取地塊進行樣本研究,開展植物物種、存活情況調查,真正的掌握森林不同區域的受災嚴重程度和物種受威脅程度,進而制定科學有效的生態恢復計劃。

遵循“本地種樹”、“針闊混交”、“生態服務功能”的原則,科學而有序的逐步推進森林恢復計劃。目前已經在火燒跡地種植400畝6.15萬棵樹苗。這些樹苗還將作為實驗區與自然恢復的地塊,進行對比監測,為後續科學恢復森林的開展提供依據。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願者在種植樹苗

自然觀察≠睜開眼看

其次,走出“鋼鐵森林”進入真正的森林秘境之後,你將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面對龐大的科學數據收集和繁雜的環保工作事項,需要社會組織、企業和熱愛環保的志願者一同努力。

為助力科學恢復森林,今年5月31日-6月2日,廣汽豐田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再次攜手,舉辦“自然觀察節”,與熱愛自然、關注公益的“公民科學家”一起走進雲南雲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競賽的形式,記錄動物、植物等物種信息、GPS點並拍攝生態照,用實際行動踐行自然之道。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廣汽豐田自然觀察節啟動儀式合照

無論是喜愛文字、擅長繪畫,或是攝影愛好者,都發揮自己所長,走進森林深處,感受並發現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時,在自然環保專家的帶領下,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

在自然觀察節中,“公民科學家”們不僅學習瞭如何識別物種,拍攝到了鳥獸植物的精彩影像;還在美麗的雲龍天池邊排排坐,交換學術大咖和各行各業自然愛好者的故事;

背起行囊翻山越嶺,零距離接觸護林員的歡樂與苦悲;時不時地還像開了外掛一樣,刷新保護區的新記錄!

為期三天兩夜的比賽,公民科學家們共記錄到112種鳥類,其中有20種為保護區新紀錄;以及植物216種、獸類6種、兩棲爬行類9種。為後續科研機構開展科學恢復森林情況調研、衡量森林生態效益,提供了豐富數據。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公民科学家”了解一下?

志願者在記錄植物信息

如果你恰好也親近自然、熱衷環保,或許你可以化身“公民科學家”,和廣汽豐田一起努力,科學恢復森林、守護滇金絲猴的自然家園,呵護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花花草草、鳥鳥獸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