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失信者 讓“騙子”寸步難行

失信企業黑名單必須公開

當天會議確定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共享,推動建立自然人、法人統一代碼,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有關部門負責人在6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彙報,近幾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本實現全覆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初步顯威。

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信用經濟。建設社會信用體系要圍繞構建信用經濟和優化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應該知曉的信息都能通過社會信用體系查詢並獲知。當天會議決定,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機制,推廣告知承諾制。

李克強要求,要加快建立黑名單制度,強化信用約束,減少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信用經濟環境。

“黑名單該向社會公開的必須公開,該信息共享的必須共享,否則既是對廣大消費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誠實守信者的不負責任。”總理說。

當天會議同時決定,要堅決守住信息安全底線,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信用建設,發展第三方徵信服務。強化政府部門誠信建設,依法依規處理“新官不理舊賬”問題。

近年來,在我國市場經濟大發展的環境下,各類社會組織也在快速發展,同時一些非法社會組織呈增長態勢。這些非法社會組織拉大旗作虎皮,行騙斂財,和失信企業一樣,在不斷侵害著消費者權益的同時,更損害了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影響了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民政部整治非法社會組織顯成效

非法社會組織是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破壞力量,是社會的“毒瘤”。放在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非法社會組織的生存有許多土壤,有的土壤還較深厚,這些土壤不剷除,非法社會組織就難以絕跡。非法社會組織就是抓住了少數人對名利的不良需求,通過精心包裝、蹭“熱點”、跟風國家戰略,打著“中國”“中華”“世界”等名號開展活動,招搖撞騙,大肆斂財。

自去年年底以來,民政部門和公安機關對非法社會組織進行了初步摸排,對舉報線索及時梳理,各地陸續取締非法社會組織300餘個,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3月份,民政部、公安部聯合召開了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部署工作視頻會,分析形勢,總結工作,交流經驗,對集中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做出部署。

根據部署,民政部門和公安機關在前一段集中摸底排查工作的基礎上,自201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重點對利用“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 “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名義騙錢斂財和冠以“中國”“中華”“國際”等字樣開展活動的非法社會組織予以打擊整治。

專項行動將堅持依法打擊和源頭治理相結合,通過完善日常監管和長效機制,集中取締一批非法社會組織,查處一批利用非法社會組織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案件,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