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臨仿古玉作坊觀摩、學習,瞭解“贗品”的製作過程

親臨仿古玉作坊觀摩、學習,瞭解“贗品”的製作過程,更是鑑定的必修課。相信,這門課若是畢業了,辨偽的眼力,必然大幅度提升!看到贗品,非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甚至出自哪個地方,出自哪家之手,都能一目瞭然。有道是:煉就一雙火眼金睛,魑魅魍魎無從遁形!

親臨仿古玉作坊觀摩、學習,瞭解“贗品”的製作過程

講一個故事:某鑑定高手,看過藏友的東西,只說一句:“走,咱找個地兒喝茶去!”而後,徑直把車開到人家作坊裡……藏友在感受“坐擁百城”的一瞬間已然明白:“原來我花高價收購的古董,都是從這裡批量生產出來的!”

這個鑑定過程就結束了!這也是一種鑑定!所謂鑑定,不只是讓行內人理解,更要讓門外漢心悅誠服!真正的高手,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真正的“專業”,一定是深入淺出的,連白痴級的古董盲都能聽得很明白!

文物鑑定,文物不會說話,人只是代言而已,雖然經驗必不可少,但僅靠說不出所以然的感覺,在鑑定上終究立不住腳。故而,當你遇到那種“把聽得懂的話,往聽不懂裡說;把簡單的道理,往復雜裡說”,或者是使用文學詞彙作為鑑定依據的老師,你就得多留個心眼了。

另外,這個案例也再一次告訴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打理,是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說完了拜師,再來聊聊求學。求學的“求”,是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前有三顧茅廬,後有程門立雪。

求學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或是慕名求訪,單刀直入;或是經人引薦,登門拜造;或是不期而遇,一見如故……諸種機緣縱然千般形式,萬變不離其宗者不過兩點:德行與學識。你的德行決定了與你交往者的德行,你的學識決定了與你交往者的學識。此《老子》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也!

結識有真才實學的老師,乃是一門大學問。識人之難,絕不亞於辨偽。能於芸芸眾生中練就披沙揀金的功夫,比在地攤淘寶、撿漏更需技高一籌。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一樂也)。”拜師求學歷來都不是單向的,學生在尋找老師的同時,老師也在尋找一個可靠的傳人。北宋名臣張商英曾說,為師者有三條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老師大都是通過多方考驗才挑選出值得閉門授課的入室弟子。即使如黃石公那般,一見面就把看家的本領和盤托出,其實也早已暗中考察許久。清初程允基《誠一堂琴談》中說:“必期博雅端方之士,方可傳之;輕浮佻達者,豈可語此!”

待到《芥子園畫譜》中那般“自秘其傳,不以公世”的小班授課嘛,《壇經》有如是描述:“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古語說:“話不傳六耳”,這一師一徒間的口傳心授,豈是第三個人所能曉得?!

親臨仿古玉作坊觀摩、學習,瞭解“贗品”的製作過程

自古道:“隨珠荊玉,自成一家。”每個老師在鑑定上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只有找到不同學科的高手,並向其虛心求教,才有可能得其要領,鑑定時才不會捉襟見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