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十五歲那年,我初中畢業參加中考,學業成績一直優秀的我,取得了超過義烏中學錄取分數線39分的好成績。但很可惜,因為家裡條件一般,父母決定讓我去讀畢業後就可得一份工作、上學時候有生活補貼的中專。我的大學夢因此而破碎,這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遺憾。

那一年,是1988年,義烏撤縣建市的年份。

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1988年的義烏,和富裕這個詞還掛不上鉤,義烏境內絕大部分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太好,義烏的經濟規模及城市建設,也落後於省內很多縣市。那時候的義烏還很窮,這是大部分人的共識。

商貿特區、中國權力最大縣、國際陸港城市、金融生態城市、商務旅遊目的地城市、文明信用城市、幸福和諧城市、世界小商品之都,這些都是冠在義烏這個縣級市頭上的榮譽和尊號。

2018年5月28日,有幸參加由義烏市委宣傳部、《浙中新報》社等單位舉辦的全國網絡知名作家義烏行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再次深切地感受了義烏這三十年的發展成就和巨大變化。

“當年,義烏城區面積小的可憐,現在的新馬路、機場路、城中路一圈就是那時候的主城區,這三條路組成了那時候的環城路,當年曾和同學一道騎自行車繞義烏的環城路走了一圈,結果只花了不到半個小時,”站在義烏城市規劃館那讓人震撼的城區模型展示圖前參觀的時候,我很感慨地對身邊的作家朋友說道:“現在的義烏城區,比我剛上班時候不知道要大上多少倍。很多地方,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義烏人都非常陌生,也不曾去過。”義烏很大,很多地方覺得陌生,出去容易迷路,相信這是很多義烏人共同的感慨。義烏城區的規模隨著經濟發展而快速增大,可以說,城區的面積和經濟總量差不多是在同步增加。隨著BRT的開通及輕軌的動工,相信義烏城市規模會變得更加的大,經濟規模再上一個臺階。

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義烏老繡湖

義烏城市的建設與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市場造就了義烏的繁華。八十年代開始出現並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壯大後,市場群體已經超級龐大,經營理念日趨成熟。市場的繁榮,讓義烏從一個寂寂無聞的農業小縣城變成了名滿天下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創造了“無中生有、有中生奇、無奇不有”的義烏傳奇和義烏神話。國際商貿城現有經營面積550多萬平方米,商位7.5萬餘個、供應商21萬家,經營26個大類180多萬種單品,商品輻射219個國家和地區。很多第一次來義烏的作家朋友在參觀國際商貿城的時候,也被商貿城的巨大規模及商品的琳琅滿目而震驚。“這是建在‘市’上的一個城市。”這一句話就是一針見血的總結。

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義烏經濟和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文化方面的建設也沒被忽視。這些年,義烏的文化人也勤於研寫,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前段時間熱播的影視劇《雞毛飛上天》,其實就是義烏人創業和城市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還有很多文化人,用他們的筆,或者通過鍵盤,寫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或者優美的故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方就是一張很好的宣傳名片,義烏不缺名人,也不缺寫作的素材,缺的只是作家筆下寫出來的好故事。近現代歷史上,義烏出了不少彪炳史冊的文化人:馮雪峰、陳望道、吳晗等等,他們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文學作品。還有駱賓王、王彥超、宗澤、朱丹溪等歷史偉人,他們是需要我們永遠敬仰的前輩,也是我們創作的素材。在瞻仰赤岸神壇的馮雪峰故居的時候,作家朋友們也聽到了這樣的建議:“希望能寫出更多謳歌時代進步的作品,更希望能把義烏的發展、義烏人的創業歷程以小說或者傳說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希望能把更多義烏名人的故事寫成小說,變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熟知。”

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電子閱讀時代的到來,傳統紙質媒體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都市類報紙真正的讀者並不多,網絡小說作者所寫作品的讀者基數要大很多,一部比較暢銷的作品受眾可能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如果在作品中能將義烏人的創業歷程寫進去,在作品中出現並宣傳義烏城市的形象,把更多的義烏名人的軼事告訴大家,那會有更多的人知道義烏這座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清楚義烏的發展過程是多麼的艱辛,明白歷史歷史上有那麼多赫赫有名的偉大人物。這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的希望,也得到了很多網絡小說創作人員的共鳴。希望,以後有更多以義烏名人或者以義烏人的創業歷程為情節,發生地在義烏,或者許多重要情節發生在義烏的小說誕生。

散文|行走間的感悟 致義烏改革開放40週年

義烏身處江南,江南的風光總是那麼秀麗。九十年代後,經濟的發展,人口大量湧入,造就了義烏的繁榮,但同時帶來的汙染也讓義烏失去了很多“純真”。以前清晰見底的河道池塘,大多汙染嚴重。到現在依然記的,小時候到義烏江邊游泳時候的情景。那時候,義烏江的水清澈見底,在水中嬉戲的時候,能清楚地看到小夥伴白白胖胖的小屁股在水中一撅再一撅。那時候,門前的小溪溝渠中流淌的水,也是清如山泉。經濟的發展,讓義烏在汙染中失去了江南水鄉的靈動,這讓很多人唏噓感嘆。但在走入尚陽古村的時候,我們驚喜地看到,江南水鄉的靈動,又在這裡悄然綻現。白牆青瓦的古建築門前一泓清水在潺潺流動,幾尾調皮的小魚,時不時冒出來吐兩個氣泡,街上是悠閒走過的行人。宅子很古樸,街道很整潔,小橋流水很婉約,如果天上再飄幾絲細雨,定會沉醉在煙雨濛濛的江南氤氳中。美麗鄉村建設,給義烏的農村帶來了勃勃生機,大多地方,髒亂差已成過去式,在參觀整潔美觀的尚陽古村時候,很多作家朋友用充滿嚮往的口氣說了自己的期望:“如果能在小橋流水的江南人家院中寫作,我一定會思如泉湧。”

其實,有一點共同的感慨大家都沒說出口:五月的烏傷大地,處處生機,如今的義烏,依然充滿了活力……(閒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