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我發現我們的大腦很神奇,它會自動的在潛意識裡把一些相關的概念進行梳理,然後整理進你的知識體系裡面,成為思維認知的一部分。

到後來,你可能分不清楚,這些認知的來源到底是哪裡,但是你的思維認知的確會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現在來說,我們學了《異類》,又開始學《拆掉思維的牆》,這是兩本不同的書。

但是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卻又發現不但這兩本書中的道理在互相的驗證,就連別的書裡面提到過的概念和內容也開始融入進來。

今天來梳理一下我看完這兩本書以後的認知吧: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1、 成功的定義

什麼是成功?這對每個人來講,都有不同的定義。古典老師的建議就是不要把成功定義在外部,比如說權力和金錢,而是要把成功定義在內心,比如說精神的富足、幸福感和成就感……

《拆掉思維的牆》裡有一句打動了我:

“對於我來講,人生即事業,除了人生,我別無事業。我的事業就是要窮盡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簡而言之,對於古典老師來講,成功就是體驗各種生活,挖掘出人生的潛力。

這種事業有沒有終點?沒有,因為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成功其實就是離你想要達到的目的越走越近。

“當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走在高處的人,也沒有必要輕視那些走在你後面的人,因為成功就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腳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2、 無趣和有趣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記憶很深刻,說A和B走到一個三岔路口,A高高興興地去探索了三條路,在每條路上都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而B則一直在路口處等著,期待有人路過能夠告訴他應該走哪條路。

等到天黑的時候,實在沒辦法了,只好選了一條路出發,結果走了三個小時以後走到了一條河邊上,他懊惱的不得了,連回去的勇氣都沒有了。

一段時間以後B碰到了A,A很高興的告訴他,那一天的經歷非常有趣,自己有非常棒的體驗,很值得回味。

可是B卻說自己這一天過得糟糕極了,自己太倒黴了。

A說難道你沒有注意到河中的景色很美嗎?B說自己又累又餓,哪有什麼心思看風景。

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有些人會興致勃勃的投入到其中,結果越來越發現解決問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就更加願意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另外一些人,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期待有人幫自己解決。

如果沒有人支援的時候,便第一時間放棄了,放棄的時候還表示自己對這個事情不感興趣。

其實說到底只不過是自己對解決問題的信心不足,便假裝覺得無趣罷了,只是裝到最後,便培養了這種固定思維的心智模式,認為自己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解決問題。

於是有趣的人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碰到了更多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幸運;

無趣之人對事事都提不起興趣,於是很多機會從指縫中偷偷的溜走,空餘一聲“又走黴運了”的哀嘆。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3、舒適區和安全感

今天在快樂驛站的社群裡,同學們在討論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覺得很有意思。

在我看來,這兩者其實是互為因果的,長久的呆在舒適區,便會產生過多的安全感,結果當外界有危機時,自己便感受不到,失去了對危機的警覺意識;

而人在沒有足夠安全感的時候,便會不斷迫使自己逃離舒適區,逼迫自己成長,最後反而呆在了相對安全的區域。

想起羅胖引用的紅桃皇后的話:“你必須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你必須不停的逼迫自己成長,去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持續的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保持自己原有的位置。

這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奔跑,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

昨晚一個北京的朋友說前些年家裡還沒拆遷,手上也沒錢,不賺錢就要餓肚子,於是拼了命的努力工作,就為了能夠好好的生活下去。

後來家裡拆遷了,分了兩套房,工資不用支付房租了,便有了盈餘,結果對於賺錢便失去了興趣,隨之而來對工作的投入程度也沒那麼多了。

因為反正不管怎樣,有兩套房足夠在北京都夠好好的生活。

這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因為那兩套房子產生了過多的安全感,安全感過多的情況下便對走出舒適區沒有什麼動力了。

同樣這也說明,他之前追求的目標其實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的。

當人生的目標是為了追求外在的東西,比如說錢、房子之後,那麼在這些目標達到以後,人便會失去動力。

眼下看來,似乎也沒什麼問題,因為機遇,使自己在物質方面有了更高的起點。

但是所有人都在不停的奔跑,而他如果一直在原地,註定就會被人超越,失去因為運氣而帶來的一點點先機。

真正豐盛的人生,是去尋找新的,來自內心層面的目標,讓遙不可及的目標刺激自己走出舒適區,找到人生的樂趣,並因此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4、心智模式與馬太效應

這世間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馬太效應來解讀,連心智模式也是這樣,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當人們在先期獲得一點點優勢,又獲得了一些正面反饋的時候,便會因為這些外界的反饋對自己有更強的信心,認為自己在這個方面具備優勢,比別人更能幹。

這個認知便會轉變成為心智模式的一部分,很奇怪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具備這種能力,便會更加樂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與此相關的東西。

結果,他的優勢一點一點的被積累,一點一點的被強化的鞏固,使得“我很強”變成了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又在反覆加強他對自己這方面能力的認知,使得“我很強”變成了一種心智模式。

另外一些在先期失去優勢,處於相對弱勢的人,則會因為一些來自外界的負面反饋,不斷的加強自己不行的認知,開始因為恐懼外界的負面反饋而假裝自己對這個事情不感興趣,也不再投入任何時間在上面。

結果,這個本來只有一點點弱勢的人,果然沒有構建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於是人們以為自己真相了,你看吧,我就說他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只有在最初處於相對弱勢的時候,便看破這一點:暫時處於弱勢並非自己不行,而是因為缺少足夠多的練習。便有可能奮起直追,最終扭轉敗局。

任何時候,不要被“我不行”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影響自己的發展。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5、先知先覺,打破侷限

以前在《銷售心理學》這本書上講過這樣一個案例,說是研究發現銷售人員在銷售的時候達到某一個度就停止行動了。

人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銷售額不能再往上升很多,也不會低很多,每次都是差不多剛剛好達標呢?

後來發現銷售人員在潛意識裡為自己設了個限,比如說他覺得自己的銷售額是50萬,結果就真的像他內心所設想的一樣,差不多50萬。

因為低於50萬,他就會有危機感,會拼命的找機會將銷售額往上加,他也知道自己有做出50萬的能力;

但在銷售額達到50萬以後,他就不再努力了。因為在他的認知裡,自己就是做50萬的能力,不可能做到100萬,更加不可能做到500萬……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在潛意識的受著自己的心智模式的影響,而在心智模式裡面,我們又不停的為自己加上了各種限制,設上了各種不可能。

突破,必須從打破這種自身認知的侷限性開始。

只有從心理上意識到,突破50萬是可以做到之後,這種心裡設限才會解除,剩下的就只是方式方法的改善問題了。

拆掉思維的牆,打破自身的侷限

寫到這裡,發現自己已經搞不清楚這些概念具體來自哪一本書了,好吧,知識無邊界,隨時可跨界,我們不同的心智模式都在對知識進行不同的加工,每個人看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拆掉思維的牆》。

願你從中能所有收穫!加入我們,請隨時找我私聊或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