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人工智能時代 這樣的老師必會被淘汰

俞敏洪:人工智能時代 這樣的老師必會被淘汰

(根據12月12日在“2017今日頭條教育行業未來峰會”上的對話內容整理)

技術與教育的關係,是1+1大於2的關係。從古代到現在,每一次教育(知識)大發展都是來自於技術的進步,你會發現技術進步並沒有推翻原來體系,而是在原來體系下進行變革和增加。

文字出來之前大家只能用嘴巴傳故事,比如《荷馬史詩》,後來有了文字;印刷術的出現讓知識變成了普通老百姓也能接觸的東西,後來是廣播電視,然後是互聯網、移動互聯。這一次人工智能出現在互聯網之後,會對教育帶來某種革命性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被教育者得到知識會越來越便捷,這中間,被替代的部分是一些沒有創意的老師。

在移動互聯時代,人工智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曾經跟一位美國普通大學教授聊天,他說我現在上課特別有壓力,原來的學生在我這上課是接觸不到其他教授的,這個專業這門課我一個人在教,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其他大學老師上課,然後就會跟這個老師提出不同的問題。這就有了知識的對照。

人工智能時代老師上課更難,機器的大數據統計配合深度學習,會在重複性的知識講授方面,比人講的好得多。如果你只是非常呆板地給學生講普通的化學題、物理題,不能講出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之間密切的相關聯繫,就會被機器所替代。

另一方面,機器講課不會讓學生產生跟老師對話的壓力、不會產生站在老師面前自尊心和羞恥心的敏感。比如你說錯了被老師羞辱一頓,或者說對了還要考慮能不能被老師所接受。我發現孩子跟機器對話的時候,哪怕是簡單的機器,(我朋友家裡有一個小孩,買了一個閱讀器,閱讀器帶一點人工智能,通過孩子讀的書能夠推送孩子可能喜歡的同類書籍出來,孩子可以跟機器對話,機器可以回答孩子讀書的問題。)孩子在面對機器時,問題會源源不斷,但當孩子面對人的時候,熱情和勇氣就降下來了。

因此,未來課堂學生與機器之間可以完全沒有障礙對話,最終結果是,老師重複性教學知識功能就會逐漸被人工智能機器所取代。

俞敏洪:人工智能時代 這樣的老師必會被淘汰

現在考試的口語、作文已經是機器閱卷了。機器人閱卷分數跟人的閱卷分數是非常接近的。我們跟科大迅飛合作了一個公司,研發基於大數據學習人工智能所做的自動閱卷作文和口語批改功能。我們現在實際上能夠做到,學生寫的英文作文放到機器自動批改後,跟雅思考官批的分數差不多。原來新東方佈置一個班寫作文,如果去改的話,老師一個晚上4、5個小時改50篇作文,學生的錯誤基本上是重複的,老師還累的半死。現在學生自己把作文輸入機器,如果手寫拍照,文字自動轉化就能自動批改,幾秒鐘後學生就會看到自己試卷的最終批改結果,犯了多少語法錯誤,錯在什麼地方,而且打出來的分數跟老師打的分數是非常非常接近的,這是給老師帶來很多方便。對老師帶來“顛覆”作用,是指對於那些懶的、不動腦子,重複自己知識30年不變的老師肯定會被機器淘汰。

現在孩子英語口語比我們那個時候強很多,為什麼呢?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現在老師本身口語水平高了,但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主要原因是學生用來模仿口語的APP越來越多,APP背後或多或少帶有人工智能的技術。

我投資的一個公司專門做學生課後訓練的,背後有打分系統和自動排名系統,能排出在全國同年齡學生中第幾名,學校裡面第幾名,在班內第幾名。還能記錄你每天練習的分數,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績在逐步提升,進步是可視化的。機器不會說你怎麼講那麼差,你還要不要活了?上學時我的英語口語是最差的,閱讀是不需要被人評價的,背單詞是不需要被人評價的,但是練口語就要跟老師對練,明明你已經講的很好了,但是他覺得你不夠完美,你就會覺得丟面子,就會不願意講了。所以我們班唯一兩個口語好的,後來變得越來越好,不斷炫耀自己的口語。其中一個就是王強,他的聲音非常好,口音非常好,一上英語課基本上都是他講,我們基本不會講的。

現在孩子不一樣,拿手機練半個小時,永遠看到的是自己的成果,如果講的不好了,機器會告訴你不好的地方,重新練成績就會提升,沒有羞恥感就沒有障礙。現在孩子口語水平整體性提高。現在的小孩跑來跟我講英語,我沒法講,因為他的發音比我好,口語比我好,這個就是人工智能學習帶來的好處。

在學習方面,未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對數據分類、深度研究後,能自動生成講解體系,每道題講解可能會比學校老師講解的更好,現在講解體系是老師一個一個錄出來的。人工智能能把每道題自動生成講解,按照學生的學習思路一步步講,更智能的肯定還會同時推送相關題目繼續做。通過這兩個功能就把孩子平時在家裡學習做作業問題解決掉了。

俞敏洪:人工智能時代 這樣的老師必會被淘汰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個問題,我們這樣的教育培訓機構本身是不具備技術能力的,找不到很厲害的算法工程師,比如說微軟、IBM等等他們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願意跟比較大的機構合作,採集數據做成完整的學習系統。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擔心數據給了他們以後,他們弄出一整套人工智能教育系統後,就跟我們沒關係了,開發自己的系統,還是用別人的系統跟你合作,這件事還是蠻疙瘩的。

未來學習也是蠻要命的,但要命的是對老師,對學生而言,人工智能絕對是福音,但對於老師來說,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態度和知識的構成。

學習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者說上課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上課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人可以被機器取代,但老師是伴隨著學生成長的,創造想象力、情感力上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也許未來機器可以充滿感情讀某一個故事,但是並不代表機器可以充滿感情的交流。

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必須要有情感豐富性、個性豐富性、品格豐富性,這些是人工智能沒法取代真正的老師的。未來的老師就應該是情感特別豐富的、創造力特別強的老師。

人工智能的出現,第一會使學生學習能力大大提高,就像前面所說的個性化學習,原來老師一道題目講15分鐘,完全不知道下面學生全部會了還是不會。現在老師完全能夠知道哪些題目是大多數學生不會的,哪些是個別學生不會需要個別輔導的,這既省了老師時間,也省了學生時間。

第二,會使孩子更加全面地發展。人工智能讓學習不再那麼困難,孩子用來提升藝術、動手、體育等全方位能力的時間會增加。我只擔心一件事情,我在“兩會”上也提到過,我不希望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後,就提高高考難度,因為人工智能帶來了學生學習時間壓縮,如果高考難度再增加的話,那孩子的壓力真是太沉重了。

第三,人工智能結合互聯網使中國教育均衡得到了極大發展,邊遠地區有人工智能存在,老師講課不再是問題,山區孩子和北京、上海孩子有了同樣的教育基礎,山區孩子未來走出大山、上大學的機會就增加。我去年去山區走了一個月,山區的孩子上大學比例是10%,但是北京的孩子上大學是100%,如果差距拉大就會變成窮的地方越來越窮,富的地方越來越富。上個月新東方和好未來合資1個億成立了一個公益基金,叫“情繫遠山”,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山區孩子能夠上大學,能夠走出大山。

像科幻片裡那種,給人身上安裝上芯片,知識可以自動地灌入腦子,學習看起來似乎變得很輕鬆了。但我們發現有些人有巨大的知識庫,但是沒有很好創造力的話,沒有把知識很好發揮的話也是個笨蛋。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是指知識經過人的吸收、消化之後,產生自己的思想、產生自己的能力,才會變成自己的力量。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