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許多人唱歌時,從低聲區往高聲區進行的時候,就像是上臺階,聲音一點一點往上提,喉嚨被擠壓的越來越嚴重,直至發不出聲,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歌唱觀念,大家總覺得唱高音,就要往高處走,其實恰恰相反,越是唱高音,越應該往下走。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從低聲區往高聲區進行時,應該是下臺階,而不是上臺階,你要嘗試把所有力量往下找、往下沉,聲音要往下放,氣息往下推,下巴往下掉(感覺沒有下巴了)。當力量向下的同時,上面喉嚨充分打開,積極配合接受來自下面腰腹部氣息的力量,歌唱就形成了上下兩個著力點:下面的“丹田”(小肚子上的氣息支點)和上面的面罩支點(歌唱時,聲音從面部嘴巴以上的區域發聲)。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澳大利亞女高音瓊·莎瑟蘭對唱好高音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要把高音紮根於中聲區,不要讓中間音爬進到更高的音區裡去,或者說到那些更高音的位置上去。” 唱高音不能完全脫離中聲區,把高音的根紮在中音區。要儘量保留帶著中聲區的歌唱狀態和感覺,不要讓中音區的音過早地“爬進”更高的音區裡去。如果唱中音區的音,用唱高音的狀態和位置,那麼,當唱真正高音時就感覺口腔裡沒有讓高音繼續上升的空間而變得走投無路。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我在教學中,經常強調,在歌唱中,所有的聲音都串在一條往前方延伸的直線上(在眼睛前方),這條線是平著往前的,而不是越來越高。我要求學生在演唱中,不能上臺階,而是把每一個音都串在這條平直向前的線條上。為了讓聲音往線條上放,而不是越來越升高,他們不得不使勁拉著腹部氣息支點(氣息的對抗力量),把聲音往下去拽。這樣一來,聲音就不會浮起來,喉頭也不會提起來,整個聲音線條聽起來是向遠方延展的,而不是往上攀登的。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許多歌者在發高音時,往往將頭向上抬起,從而導致嗓子發出很不悅耳又很緊的喉音。大家在歌唱中要避免這樣的音,就必須使氣息控制在腹部最下面,這樣就能保持通向頭部的整個通道的通暢,以便於聲音的發出。有些歌唱演員或學生唱到歌曲高潮時,眼向上翻,臉向上仰,喉嚨向上吊,頸向上伸,胸向上抬,甚至還有腳後跟向上踮起,這樣的歌唱狀態是“一切向上”,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聲音飄、浮、吊、緊。而優秀的歌唱家們,在唱高音的時候,是把整個身體的力量向下、向後去靠。我們通過他們的歌唱動作就能看出他們用力的方向。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唱高音就像跳高運動一樣,為了越過一定的高度,必須在助跑後、起跳前,人體重心下移,腳用力向下蹬踏地面,然後起跳,才能跳得高。如果沒有向下用力的動作直接起跳,跳的高度肯定受影響。同理,要想唱得高就要先把歌唱狀態放低,先下才能後上,先低才能後高,向下的目的是為了高音獲得更多更好的氣息和力量的支持,更方便唱好高音。所以要想唱好高音必須一切向下。

“一切向下”的高音唱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