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關於數量和質量關係的問題,在不同的情景當中有不同的答案。翻開中國古典詩詞,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有的詩人雖然留下的作品很多,但是卻沒有一首詩讓人記得住,比如乾隆;有的詩人僅僅傳世那麼一兩首古詩,卻可以由此奠定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如張若虛、張繼等人。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位宋代詩人,也是僅僅留下一首古詩。但是這首古詩卻很精彩,而且詞意暢達,通俗易懂,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很早的時候就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而僅僅憑藉這首古詩,這個宋代詩人就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且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這首古詩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曾經見過,甚至還都能夠背的過去。至於題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就是《村晚》。顧名思義,就是描寫的農村傍晚的場景。而這首古詩的作者,就是宋代詩人雷震,這首古詩也是他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詩歌。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草滿池塘水滿陂”,在農村的一個小池塘當中,長滿了青草,而池塘當中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這樣的場景在以前的農村是很常見的,農村最不缺乏的就是野草的生命力,最不缺乏的就是雨後的小池塘。這裡是農村景色的標配,也是很多人童年最愉快的回憶。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山銜落日浸寒漪”,上一句是近景描述,這一句則把視野投向了遠方。作者抬頭望去,看到太陽就要下山,青山隱隱,籠罩著一層暮靄。夕陽西下,拉長了世間一切物體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只看到波光粼粼。這樣的場景,很多人也會很熟悉,那粼粼的波光,其實就是流逝的時光啊。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牧童歸去橫牛背”,前兩句是純粹的景色描述,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副美麗的農村傍晚的生活畫卷,而且還有著流動的色彩。這樣美麗的景物之中,作者迎來了詩歌中的主人公,一個放牧歸來的小牧童。老牛步履蹣跚,牧童在牛背上恣意玩耍,如此愜意的鄉村生活,如何不讓人神往!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短笛無腔信口吹”,牧童在牛背上玩耍,也並不無聊,因為這個孩子拿著一支短笛,在隨口吹著,給這個平靜的傍晚帶來了一些聲響。雖然牧童的吹笛沒有固定的聲腔,但是卻更使得這個美麗的畫面更有流動性,更有立體性,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縱覽中國古典詩詞,最精彩的詩歌都是用最簡單的字詞描述最常見的景象的,但是其自身卻散發出別具一格的魅力,帶給人非同一般的感受。這就是經典古詩詞的魅力,也是其內在的生命力所在。

這個宋代詩人僅僅留下一首古詩,就入選教材,在文學史上千古留名

雷震雖然只有這麼一首古詩傳世,但是卻帶給我們最美好的童年記憶。今天我們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都是在作者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中度過的。那個時候的我們就是那個牧童,就是在放牛的工作中慢慢長起來的,其餘的美景我們或許當時不在意,但是今天的我們回憶起來,卻難免帶有一絲的傷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