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瀛洲丨瓷器鉴定的门槛

孙瀛洲丨瓷器鉴定的门槛


这几天读孙瀛洲老先生的书,看到“仿制古陶瓷的概况”一章,深深感觉古瓷器鉴定之难,可能真的难于上青天啊。


孙瀛洲丨瓷器鉴定的门槛

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居然在当时,就有其他地方窑仿造,虽有粗细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


至于元代,仿制古瓷之风有增无减,如蒋祈、彭均宝等都因仿制宋代器皿曾煊赫一时,迄今声誉未衰。


到了明代,这种爱好古瓷的风气日盛,由永乐、宣德、成化开始,便有不少仿制宋五大名窑作品;


后来,从正德官、民窑开始,出现了专仿当代宣德、成化的瓷器。再以后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民窑,也都竞相模仿永、宣、成窑瓷器。


当时最负盛名的如崔国懋,所仿的宣、成窑器皿,时称:崔公窑瓷,四方争售。


还有周丹泉,他仿的宋代名窑瓷器,即使善于鉴别的博古家亦为所惑,文献中记载:逼真无双,千金争市。


清代初期,制瓷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为制作仿古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以皇帝们嗜古成癖,使得仿古之风变本加厉。


最牛的是康熙时期,郎窑所仿的明代宣、成窑瓷器,不仅相当成功,而且恢复了自嘉靖时失传一个多世纪的永、宣宝石红釉。有记载说:仿古暗合,与真无二。


清光绪晚期至民国初年,仿古器物又一次大量涌现,由唐代直到清末,几乎无不仿制。同时,仿古的方法也更加多种多样:


如用所谓复窑、提彩、补釉、补缺、套口撞底、旧坯新彩、新物旧款,还有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堪与真者竞胜。


其中较著名的如:


河南老艺人擅仿唐三彩、宋钧及宋黑釉油滴、酱釉加彩;

山西老艺人擅仿宋代刻花、划花、剔花的黑白器皿;

浙江老艺人擅仿唐、五代名窑及宋、明龙泉窑......


日本商人也很过分:


他们带来的日本仿宋、明龙泉窑、建窑兔毫盏,仿明万历五彩、青花和德化窑等瓷器,也不在少数,都是在中国加工、做旧、配囊匣和木座后,又辗转卖回日本。


孙老先生说的这些,还只是截止民国时期的仿古。如今高科技时代,据说景德镇里有一些深宅大院,专门秘密制作古瓷......真相扑朔迷离,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别害怕,

门槛越高的领域,

才更能显出你的英雄本色。


吴冠中限量盖章版画专场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孙瀛洲丨瓷器鉴定的门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