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像蝸牛一樣去散步

喜歡請關注我

教育需要像蝸牛一樣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給智者一個任務,叫智者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實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斷的催促它,嚇它,責備它。它卻用抱歉的目光看著智者,彷彿說: “我已經很盡力了!”智者又氣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蝸牛受了傷,反而爬得更慢,後來乾脆趴在那裡不動了,而筋疲力盡的智者也只好看著它乾瞪眼。無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為什麼叫我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還派智者牽著那隻蝸牛去散步。看著它蜷縮的身體驚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憐憫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乾脆跟在它的身後,任蝸牛慢慢地向前爬。咦,這時候,智者突然聞到了花香,原來這是花園。接著,智者聽見了蟲鳴鳥叫,感到了溫暖的微風,還看見了滿天的星斗。陶醉之餘,無意中向前一看,呀,蝸牛已爬出好遠。等智者跑步趕上它時,它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迎接。未等智者開口,它已經帶著自信,奮力向另外一個“驛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來上帝不是叫我牽這隻蝸牛去散步,而是叫這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農民種地,他們從來不強迫莊稼按照一個模式生長 ——因為他們知道那樣做肯定是徒勞無益的,他們只是勤勉地澆水、施肥、噴灑農藥,為每一棵莊稼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於是,他們在秋天才有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穫。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

教育是一項需要耐心、愛心的事業,慢就是體現耐心和愛心的一種尺子。精英、尖子生畢竟是少數,那麼對待大多數普通的學生,就需要慢慢來,需要更多的耐心、愛心。老師們最好常常問問自己,今天我對學生耐心了嗎?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要有一個原則——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的意義就在於,當大家都浮躁於教育立竿見影、急功近利時,有人大膽地和你談“慢”,頗有些振聾發聵的味道。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張文質先生在談到教育的“關鍵詞”時,提及了“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優雅、細節”,這些都是我們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的姿態和心態。

”教育原本就是一種慢的藝術,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慢,需要平靜和平和、需要細緻和細膩、更需要耐心和耐性。讀這本書,你會慢慢變得冷靜而從容、睿智而灑脫。書中,你可以讀到一個學者的關切與悲憫,一個詩人的激情與憂憤,一個父親的“愛與怕”……無論對於教師還是對於家長而言,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會捋直你對教育的思路。

我的腦海裡一直閃耀著臺灣女作家龍應臺描繪的美麗的教育場景:“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