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窮人思維”?

什麼是“窮人思維”?

什麼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不想冒險保安逸,掙錢就是要用體力,積攢人民幣存銀行賺利息。以勤勞致富把日子度,生活簡樸樸實,循規蹈矩不惹事,老實憨厚,思想簡單不開拓,就恨自己背景條件差,守正不阿,家底薄賠不起,不得已,所以捏怕死,放怕飛,自認命,那敢揮霍幹事,處處精打細算,而人際短,沒門路,創業艱辛,難上加難更為難。

窮人思維有辛酸,沒背景,家裡窮,想變富,欠本錢,不想冒為亂投注,守本份,有點自埋汰。然而嘔心瀝血,含辛茹苦,集中精力,為兒女培養教育作努力,希望下一代能光宗耀祖,為國-為家爭光,能破天荒,能出頭投地有出息,為自已爭氣,贏得富裕,把窮日子抹去。

現如今的窮人,大多過得去,也有小康經濟,在我們農村而言,都在及力投資教育,不惜代價,希望來日兒女成器,彌補自已窮氣。

有個對話告訴窮人出路在培養下代進步~[我不如你富,可是你兒子紈絝,不如我兒子,你等於窮途末路,而是終我晚年好度]。

什麼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金錢。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願意用時間換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

但當你的口袋已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的時間、別人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窮人思維」往往過於注重「沉沒成本」。

什麼叫「沉沒成本」,就是你花了30 塊錢看電影,無論電影好看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

有一個有趣的「買鞋定理」。假設你在商場買了雙鞋,大小沒問題,但真正穿時卻發現夾腳,退又退不掉,於是,你會經歷下面的心理掙扎:

「不甘心定理」:這雙鞋對你而言越貴(換句話說,你越窮),你嘗試穿一下的次數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僥倖定理」:你確定穿不了了,那麼這雙鞋越貴,你放在家裡佔地方的時間越長;

「絕望定理」:無論你放多長時間,總有一天,你都會把它扔了,有多遠扔多遠。

世界清靜了。

什麼是“窮人思維”?

「富人思維」的則完全相反:花錢,要麼是為了賺錢,要麼是為了享受,兩樣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費精力。

當然,「時間不值錢」的窮人思維,往往只在人生過渡期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下一個思維慣性,就沒那麼好擺脫了。

有一句話,平時說出來會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理論的鋪墊,我就不怕大家打死了我:

貴?怎麼會是產品的缺點呢?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頭期款,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問,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

這就是有錢人告訴我們的,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什麼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而事實完全相反。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心越不願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你的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發現「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

美國的窮人更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覆比價。

一方面,這佔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

另一方面,那些頻 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無法抵禦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美國的例子無感?想想自己減肥的經歷吧,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後,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淇淋的誘惑了?總是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導致前功盡棄?

什麼是“窮人思維”?

電影《華爾街之狼》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他發現窮人在長期的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 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

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影片裡有一句臺詞:「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裡,總比在他們手裡更能發揮價值。」這是天下騙子的心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