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歡迎,問題出在哪?

“五一”小長假結束,好朋友從某知名遊樂場回來突然大發感慨:現在懂文明禮貌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少?

朋友的感嘆,讓我想起了一些家長的慣常做法。在有些父母看來,當今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孩子講不講禮貌、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只要學習好、有能力就行了;還有些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文明禮儀。其實,這都是誤解。

文明禮儀是人際交往中尊敬他人的表現,也是孩子良好修養的重要體現。懂得文明禮貌的孩子才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才能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文明禮儀,是行走世界的通行證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聽到家長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不外乎“老師,我孩子的成績不好,麻煩你多費點心!”“老師,我的孩子最近做作業錯誤很多,我懷疑他上課沒認真聽講,請你多關注一下,讓她多回答問題!”……

家長關心孩子的成績無可厚非,但相比這些孩子們的學業,他們的素養才是最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因為班上有太多的孩子不——懂——禮——貌:

課間,不管在教室還是走廊上,孩子們打打鬧鬧撞到我身上,鮮有人會對我說一句“對不起”。

有孩子作業本寫完了,直接衝進辦公室對我說:“給我一個本子!”沒有敲門,沒有稱呼也沒有說“請”。

陪孩子搞大掃除的時候,我幫忙在前面提水,後面的孩子想叫我讓一讓,卻大喊道:“喂,你讓開!”

…………

孩子出生後,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籌的學習成績,但他們卻忽視了一點:如果說好成績是孩子博取成功的一塊敲門磚;那文明禮儀,則是孩子行走世界、走向成功的重要通行證。

[家有兒女]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歡迎,問題出在哪?

不懂禮貌的孩子,真心喜歡不起來

每年春節回老家過年,走親戚對我來說都是件頭疼的事。

不是因為“熊親戚”,而是因為“熊孩子”。

老家的親戚人都很好,他們對小時候的我很和善,現在我長大了工作了,見到我回去更是熱情和友好,但他們家裡的孩子們我就不敢恭維了。見面不打招呼不說,看你一眼就跑開了,我可以理解為孩子內斂。但發紅包也沒有說謝謝,抓過就跑開了。最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春節親戚聚到一起,開飯的時候經常要擺好幾桌,孩子們卻幾乎沒有固定的位置,想坐到哪兒就是哪兒,還可以從一桌吃到另一桌,而且飯桌上看到喜歡的菜式,不管不顧直接扒拉到自己的碗裡。

除了那麼一兩位長輩象徵性地呵斥兩聲“沒規矩”,其他大人們幾乎熟視無睹,孩子的爸媽甚至很開心:“寶寶多吃點!”

我對老家的親戚們滿懷深情,在我童年的記憶裡,他們都是很美好的存在。正所謂愛屋及烏,原本我對這些孩子也充滿了期待和愛心,但看到他們毫無禮貌的表現,真心喜歡不起來好嘛。

[家有兒女]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歡迎,問題出在哪?

孩子不懂禮貌,家長當然有責任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不懂“禮”,不學“禮”,一個人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我相信,很多不懂禮貌的孩子,並不是內心不尊重別人,可能壓根就不知道如何對人表達尊重和講禮貌。與人交往有很多規範,很多父母並沒有提醒孩子,或因為溺愛,或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明白了,於是聽之任之、不加約束,讓孩子逐漸養成了不講禮貌的壞習慣。

因此,隨著孩子逐漸成長,跟這個社會慢慢有了交集之後,父母有必要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禮儀。他們年齡比較小,也許一時半會兒難以全盤接受,不要緊,家長們可以耐心地、一點一點地反反覆覆給孩子講解,長期堅持下來,孩子想不懂禮貌也難。

還有一些孩子沒禮貌,某種程度上受日常生活中父母或周圍人的影響所致。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平時說話總是高聲吼叫,或者滿口粗話,孩子會變得輕聲細語、彬彬有禮嗎?

[家有兒女]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歡迎,問題出在哪?

所以,要幫助孩子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做家長的還得規範好自己的言行。畢竟,“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在一些具體的處事細節上,如何做到合理而不失禮,我們要做最好的示範給孩子看。

此外,孩子懂禮貌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期間肯定會有一些不禮貌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有責任及時進行糾正。與此同時,如果孩子自覺地講禮貌,不要忘了給他們應有的表揚。這會在他們心裡留下愉快的印象。

沒有禮貌不是一件小事。沒有形成良好禮貌習慣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從而被身邊的人疏遠和孤立。

而禮貌的行為,會讓他人感受到體貼和關懷,讓人覺得舒服、受尊重,同時也會讓孩子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相比之下,這種孩子會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

[家有兒女]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歡迎,問題出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