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羅牛山靠“賽馬”逆勢大漲,如何看待“不務正業”?

盤和林

近期,羅牛山的股價備受關注,作為一個傳統主營業務以養豬為主的畜牧產業上市公司,羅牛山卻靠著“賽馬”的概念,在5月實現了股價的逆襲和翻倍。數據顯示,從5月2日至5月30日,羅牛山股價區間漲幅達到92.88%,而同期大盤則是下跌2.12%。

“養豬”羅牛山靠“賽馬”逆勢大漲,如何看待“不務正業”?

該公司股票的逆勢大漲,把這個神奇的羅牛山公司帶入了人們的視野。一個以食品加工、冷鏈物流以及畜牧養殖為主業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在此次大盤並不樂觀的情況下依然上漲,是因為它攀上了一個概念——海南賽馬。該公司在今年宣佈在海口市建立羅牛山國際馬文化產業園項目,並且不受海南省行政管理局剛剛發佈的登記申請審查通知影響。

不過,羅牛山是當前實體經濟企業中 “不務正業”跨行業經營現象的典型代表,並且是跨入房地產業,2017年的主業收入不到房地產業收入的三分之二,更為蹊蹺的是,公司的淨利潤竟然來自非經常性損益,即政府補貼。

這也引出一個更為值得關注的話題,政府補貼該不該補貼這樣一家“不務正業”的公司,如何防止本應該補貼畜牧業的政府資金被用於房地產業或未來的賽馬產業?

“養豬”羅牛山靠“賽馬”逆勢大漲,如何看待“不務正業”?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政府補貼。據媒體公開報道,2012年至2017年,羅牛山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高達49.02%。不過,其扣非後的淨利潤自2012年至2017年累計數額約為-2.4億元,可以說該公司的淨利潤的主要來源竟然是非經常性損益,換句話說就是政府補貼。2015年政府補貼額高達2.1億元,當年正是靠著如此高額的補貼,該公司才能扭虧為盈。

2012年-2017年,羅牛山共計收到政府補助4.31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羅牛山實現營業收入12.9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53億元,同比增長91.49%,扣非後的淨利潤為3174.11萬元,補貼總額竟然超過了公司的淨利潤。

有輿論質疑,羅牛山是不是在用政府給他在畜牧養殖業養豬上的補貼,去從事房地產業,最後去從事海南賽馬業?從該公司近五年的財務報表來看,這種質疑並非全然沒有道理,政府補貼很可能被公司用在認為利潤更高的房地產業,畢竟同一家公司內部資金的流動並沒有嚴格的隔離。

至少,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一家房地產收入佔比遠遠超過畜牧業的公司,政府補貼如何保證真正用在畜牧業上,從而實現政府轉移支付真正扶持畜牧養殖業的目的。

政府給畜牧養殖業補貼從經濟學角度解釋,是因為市場供求關係所導致的均衡價格低於養殖戶滿足最低收益的最低價格,所以政府為了保證養殖戶的合理收入和農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對農產品進行補貼,通過補貼激發農業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

假如,國家的農業補貼被轉移到非農業端,必然會擠佔民間投資,不利於市場競爭機制的良性發展,會造成政府資金低效率,反而更不利於行業的整體發展。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這也是政府補貼亟待改革優化的領域。

所以,對於類似羅牛山這種從事實體經濟行業,“不務正業”跨行業經營的企業,我們需要理性看待,至少要提高政府補貼的專屬性和補貼效率。我們並不是不鼓勵企業開拓自己的營業版圖,擴大經營範圍,豐富企業經營模式,但是,在公司進行跨行業經營之前,尤其是國家對於其業務有補貼的情況下,更應該拿著國家補貼的資金投入到主營業務的生產技術革新,生產設備升級,員工技能培訓上,在主營業務增長勢頭良好,收入在同行業中表現較好的情況下,再去參與其他行業的競爭。

“養豬”羅牛山靠“賽馬”逆勢大漲,如何看待“不務正業”?

​同時,我們還應該建立更嚴謹的財政補貼追查制度,要求資金落實更透明、更徹底,對於所補貼的公司從事多種行業的,我們需要審查資金是否真的落在了所需要補貼的營業項目,而不是被公司轉移用於其他行業的市場競爭領域,使得政府補貼沒有實現最初的目標。

因此,羅牛山的問題不在於“不務正業”,而在於一方面拿著高額的政府補貼,另一方面從事與補貼背離的房地產產業、賽馬產業,如何建立嚴格的隔離牆,這是政府補貼優化的方向,也是羅牛山必須回答公眾的核心問題之一。(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