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父母總愛揮著小皮鞭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他們得不到而我卻在享受的,然後我們乖巧順從甚至拼命地去完成他們的期望。也許最後他們“贏了”,但孩子並不足夠快樂。如果父母能換位思考,用“行動教育”代替過多的“語言教育”,用“平等”代替“所生即所屬”的物品心態,用“陪伴”代替“鞭策”的拔苗方式,去成就彼此成為強者而非追求一味的強勢,也許最後他們能“贏得”這場博弈。

“贏得”是在不斷求證雙方的共識,讓孩子能得到更多的認同和尊重,家長所經歷的每一個決定,是因為確定而努力、因為想要而堅持、因為目標清晰而勇往直前。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孩子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精力,這些過剩的精力讓他們無法安分地坐在那裡,安靜地做完一件事。孩子要麼大吵大鬧,要麼上躥下跳,要麼打碎花瓶,要麼弄壞家裡的電器……父母的話彷彿就是耳旁風,他們視若無睹。作為家長的威嚴一再受到挑戰,我們忍無可忍,暴風驟雨訓斥一頓,或者噼裡啪啦痛打一頓。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似乎只有懲罰,“讓孩子害怕”,才能讓孩子做得更好。

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是現代家教的有效途徑。和孩子交朋友,家長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人格。尊重孩子是家長走進孩子心靈的第一道陽光。沒有尊重談不上信任、平等,就無法進行溝通,就搭不成交友的橋樑。尊重孩子心理需求,傾聽孩子意見,允許孩子保留合理的時間自由權利,從情感上接納孩子,孩子樂於向家長敞開心扉,樂於接納父母的教誨。“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我們做了什麼永遠不如我們怎麼做的更重要。我們的行為背後的感覺和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麼做。當一個人問“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時,既可以用一種責備和羞辱的腔調,也可以用一種表達同情和興趣的語氣。他既可以營造出一種讓人感到親近和信任的氣氛,也可以造成一種疏遠和敵意的氛圍。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麼多大人相信,在他們製造出距離和敵意而非親密和信任之後,他們能夠對孩子造成積極的影響。

卓卷教育專注10-16歲青春期所面臨的學習、成長、親子及人際關係、理想志向等困擾家長和孩子的問題。可以留言或私信諮詢。

免費制定青春期成長解決方案!╰(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