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獵人》看完,《白夜追凶》內虛

對比國產的《無證之罪》和《白夜追兇》,《心靈獵人》勝在紮實和後勁,喜歡懸疑推理的觀眾絕對不容錯過。

《心靈獵人》看完,《白夜追兇》內虛

有人說《心靈獵人》推進慢,看慣了快節奏的一集一個故事的懸疑美劇,的確有尿點,但是就我來說,《心靈獵人》正好彌補了快節奏的粗糙與單薄。

劇情講述,原本作為警察教師的FBI特工發現,當時出現了一種連環作案的變態殺人狂,往往難以偵破,遂從在押暴力殺人犯身上探訪犯罪心理,逐漸找到不同類型謀殺誘因,有效地幫助了偵破。

第一集一開始,這個聰明的年輕談判專家親自經歷了一起失敗案例,但此案例足以勾起我的慾望,一個有點奇怪卻不簡單的夫妻糾紛導致的劫持人質事件。對比國產編導,這種情況往往會搞成場面活兒,警匪對峙、解救人質,但《心靈獵人》警官一句“可以讓我看見你嗎?”匪徒立刻脫了褲子,顯示精神異常,這就是細節小亮點。

此後,劇情開始兩位FBI特工的採訪歷程和參與破案歷程,有人說該劇臺詞太密,是影視劇大忌,我承認,但因為該劇的題材角度的確獨特,它並非直接破案,而是在研究犯罪心理過程中碰上幫忙。所以研究才是重點,沒辦法以呈現傳統的犯罪現場和追兇場面為主,此外也不能有大量的推理分析,否則就失去了味道。

這味道是什麼呢?

一是變態殺人犯的心理過程,二是他們對兩位特工以及女專家的影響。

變態殺人犯有天生的,也有後天形成的,正視其心理,才能更深刻地瞭解人類。他們的描述儘管令人毛骨悚然,作案手法殘忍恐怖,但(後天形成的)原因卻都是“正常”的,比如家庭的漠視、歧視、暴力和後來性別心理、環境刺激的作用等。不正常的是,他們的心理反應發生了變異,要將某種缺失強行彌補回來,比如通過殺人獲得(快感和佔有)。同時,這樣的人非常聰明(狡猾)。

這一過程對三位主角的影響,例如年輕男特工與女友的性行為、老年男特工與妻子、年幼養子的關係、女專家喂貓發生的驚悚。雖不一定與變態心理有關,但通過編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觀眾十分在意。

就說女專家喂貓吧,前情是她被這項研究深深吸引,而辭去原職,離開女友,來到FBI總部附近住公寓,在地下室公共洗衣房發現貓叫,每天都開罐頭放在窗臺。一天兩天,觀眾還覺得溫馨有愛,也不擔心發生被侵害事件,最後一次,女專家去拿空罐頭盒,忽然發現全是螞蟻,沒吃完!嚇得扔在地上,這才是原汁原味的驚悚!

此外還有一個看點,是年輕男特工的虛榮心增長,一方面不加註意地將工作內容透露給同事之外的警察,另一方面對女友的異性交往越來越敏感多疑。還有,越來越習慣於做出某一方向的推斷。

演員方面,可以說各勝其職。年輕男特工有些《紅與黑》的影子,漸漸讓觀眾有點討厭,尺度拿捏很好,演出了一個骨子裡的自戀狂,我看他下次演個變態殺人犯也合適。其女友,高冷學霸+佔有慾強烈,事實上是被害女性的一個相對安全的鏡像。老年男特工脾氣火爆,正義感爆棚,很適合當警察,但他是一個不夠稱職的丈夫與父親,是很多工作忙導致家庭不合或悲劇的sample。女專家大齡貌美單身,其實是女同,這個人設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對戀母的男觀眾很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心靈獵人》豆瓣評分9分,有的人表示看不下去,都非常正常。導演大衛·芬奇繼續不令人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