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是為過去30年中國放棄芯片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而買單

中興事件是為過去30年中國放棄芯片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而買單

日前, 美國商務部公佈了對中興通訊的最新處罰通告,主要內容為:

1、此次將新繳納10億美元的罰金,同時在第三方賬戶存放4億美金保證金,加上之前的8.92億罰金, 累計罰款總額22.9億美元;(中興2017年淨利潤7億美元)

2、中興通訊相關公司必須在30天內更換全部董事會和管理層;

3、中興通訊必須聘請美國商務部挑選的合規團隊對企業進行監督,為期10年;

4、未來10年美國隨時有權利重新激活禁令。

此消息公佈後,引起了巨大反響,有網友調侃,中興將成為"混改"最徹底的國企,也有網友認為這是新時代的辛丑條約,喪權辱國。還有網友開始大肆抨擊中興,甚至把中興視為"買辦"。

對於中興事件,鐵流認為應該辯證的看。

抨擊中興是買辦並不客觀

可見,中興並非沒有核心技術。

這次遭遇制裁,中興陷入"休克"。

主要是因為中興是一家通信公司而非IC設計公司,長於通信技術,短於IC設計——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中興作為通信公司,IC設計能力弱,就如同作為IC設計巨頭的Intel、AMD在通信技術方面技術底子相對單薄。

比如,Intel是靠收購英飛凌才打開通信的缺口,折騰了多年英飛凌基帶才勉強堪用。而且蘋果採購了英特爾的基帶之後,還必須閹割高通基帶的性能,以保障採用不同基帶的蘋果手機,擁有類似的用戶體驗。此外,英特爾和AMD在通信系統端和通信標準方面更是毫無話語權,通信公司不擅長做芯片,芯片公司不擅長做通信,這其實是正常現象。

因此,用"中興IC設計實力弱,需要採購美國電子器件"的情況來證明中興是不具備核心技術的"組裝廠"和買辦,並不合適。在正視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和美國的差距的同時,絕不可妄自菲薄。

排名第三的就是中興微電子

中興休克的根源在於集成電路產業不如人

事實上,中興並非沒有芯片設計部門,中興微電子是國內營收僅次於華為海思和紫光展銳的芯片設計單位。

不過,由於芯片的種類太多,產業鏈太長,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做到包打一切,中興微電子只能滿足每年使用芯片金額的10+%,其餘的基本需要進口。

其實,像中興的競爭對手,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都採用的全球採購元器件的模式。

華為採購海思的芯片,佔到芯片總採購金額的20+%。

中興和華為能夠滿足自身10+%和20+%的芯片需求,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一個廚師的任務是把菜燒好,如果要求廚每個廚師做的菜餚,所使用的食材,必須是廚師親自種植和養殖的,未免就有些苛刻了。

而中興和華為在芯片上10%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公司體量和科研投入造成的。

華為更加有錢,在研發上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更大,因而進度更快。加上體量更大,用自己的芯片可以較好的平攤芯片成本。

而中興由於體量比華為小,自然投入的資源也就少一些,使得研發進度會慢一些,技術成熟也慢一些,而且由於體量小一些,通過提高產量攤平成本也不像華為那樣順利。這就使在搶市場的初期,會先使用國外芯片過度,待自己的芯片成熟後,再慢慢推廣。

這就造成了兩家公司芯片自給比例10%的差距。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華為和中興能夠設計部分芯片,但絕大部分芯片都是需要進口的。像華為芯片每年進口金額都超過100億美元。

正是因為產業鏈太長,且中國芯片產業和美國差距很大,很多底層技術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中國任何一家公司都經不住同樣等級的制裁。

中興的悲劇根源在於整個產業鏈不如人。

模擬器件才是重災區

之前介紹了,中興這次的問題,主要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整個產業不如人。從CPU、GPU、DSP、FPGA這些數字電路,到各種模擬電路,都和美國廠商有不小的差距。

必須指出的是,相對於CPU這種"明星"芯片,很多時常被人忽略的模擬器件,中美之間的差距更大,才是真正的重災區,比如射頻和模擬前端是比CPU還糟糕的重災區。

這其中主要模擬的工藝參數啥的都比數字複雜。其實,學校芯片製造方面的專業也是重數字輕模擬。

以龍芯1C為例,早期版RTC有漏電,也就是功耗大點,總還是能用,因為對龍芯來說,是數字電路,不管你是0.1還是0.2都代表0,不管你3.3還是 3.0都代表1。

模擬電路則不行,裡面比如一個運放,輸入偏置都是毫伏和以下級別的。

一旦漏電導致電壓偏個幾毫伏,性能指標都相差幾個等級了。

畢竟數字裡只有0和 1,你多個0.X,只要不會把0變成1,對下一級就都是不可見的。

而模擬電路,多的任何一點都會傳遞到下一級,而且會累加,所以只要前級有一點干擾,就會疊加,導致整體性能沒法看。這還不說一致性的問題。

之前提到,高校重數字輕模擬,原因就在於數字電路好入門,設計只要擼代碼就行了,CPU都靠代碼擼出來。

作為對比,模擬電路就不行了,是一堆電路一堆參數,還要緊密結合製造材料和工藝。

而且像美國模擬電路很多是IDM模式,這個也會有巨大的優勢。

比如老大德州儀器,就有自己的工藝線,他家的模擬芯片設計師可以直接結合線來設計優化。

但是國內大多是Fabless模式,這樣設計和製造磨合溝通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都會偏高,而且設計和製造的磨合優化也會比較麻煩,整個研發週期就會慢很多。

這段話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雖然很多媒體把目光集中到"華為有麒麟芯片不怕制裁","中興放棄手機SoC研發缺乏遠見"這類的話題上。這很容易把節奏帶歪了,把真正的短板和問題掩蓋掉。

實際上,模擬器件才是真正的重災區。何況"華為有麒麟芯片不怕制裁"本身就是偽命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興如今的窘境,直接原因是中興自身保密制度形同虛設。

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中國集成電路整個產業技不如人。

畢竟,如今的美國把中國作為最大競爭對手,若要想打壓中國,有的是藉口。就像一句古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從這角度講,中國成就了中興,同時也連累了中興。

而集成電路產業出現大量的空白和缺口。根源在於80年底開始奉行的"造不如買",以及自80年代以來,一大批企業紛紛以"貿工技"為指導思想有關。

由於缺乏頂層設計,中國的集成電路事業,在科研、教育、產業方面相互脫節。

在產業政策制定上選擇了"造不如買",盲目對外開放,放棄了過去全國一盤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指導方針。

"造不如買"的政策直接摧毀了中國獨立的科研和產業體系;

科研面是單打獨鬥,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的微乎其微;

高校教育淪為國外巨頭的附庸,大多是為留學和外企培養人才,或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芯片,而不是如何設計和製造芯片;

產業在硬件上淪為組裝廠,為外資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在軟件上圍繞國外製定的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馬首是瞻,軟件工程師轉變為廉價的碼農。

極其少數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企業,在買辦和外資的夾縫中求生存。

中興事件可能會反覆出現

中興事件的最大教訓,就是狠狠扇了國內洋奴買辦一記耳光,從這個角度看,也未必是壞事。

不過,怕就怕一些人不長記性,"洋人虐我千百遍,我待洋人如初戀"。不僅沒有知恥而後勇,大力發展自主技術,反而在國家級決策諮詢會議上,大放厥詞國家應該放棄自主芯片研發,轉而依附於國外技術體系,並認為只有"依附於洋技術",只有"跟在洋人身後吃土",才有市場,才能生存。

如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依舊像過去那樣缺乏頂層設計,一盤散沙,始終對洋人抱有幻想。

中興事件還會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以另一種形式,反覆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