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2007年勵志北漂熱播劇《奮鬥》

火遍大江南北,劇中石康有這樣一句話:

“年輕人就是要有那麼一點傲氣。如果連自己的路都不敢走的話,那叫沒出息。”

現在的一部分年輕人,往往因為做了一點努力就開始自我感動,但是,這樣的自我感動遠遠不夠的,你要的是付出行動的努力才對。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廉價的感動,恰恰只是因為做的太少。

有時候真替現在的年輕人擔心。

才刷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現在又要擔心自己會像“29歲發小”那樣猝死了。

最近,一篇爆文在朋友圈廣為流傳,大意是:

發小上班不足5年,29歲就因為心肌梗塞去世,剛結婚一年,上個月才當爸爸,今年2月才貸款買房。

“為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要活得久一點!”

這篇文章,我有不少朋友都轉發到了朋友圈,他們大部分都是程序員、廣告人或者創業公司老闆,每天不是加班就是去加班的路上,對這篇文章感到共鳴,我也十分理解。

但讓我驚訝的是,一些平時根本看不出會有“過勞猝死”可能的人,也把它轉發到朋友圈。

譬如我有個朋友,她轉發了這篇文章,配文是:“工作永遠不能高於生命,我要好好對待自己,不再加班。”

要知道,就在她轉發文章前的一小時,她剛發了一條抖音短視頻,寫著:“花了一個下午拍的海草舞視頻,快來看一下!”

我就好奇了,有時間花一個下午拍抖音視頻的人,還用得著擔心自己過勞死嗎?

其實,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沒到擔心自己會猝死的地步。別再用你自以為是的努力,來感動自己了。

應該承認,持續熬夜、不眠不休,的確是一些人猝死的誘因,但熬夜加了幾天班,就要擔心自己猝死了嗎?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哈佛大學科學研究發現,熬夜猝死的人,大多數死於突發的心臟病,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是熬夜猝死的高危人群。

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已經表現出心血管症狀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熬夜才容易引起猝死。

不要高估自己的努力程度,也不要低估身體的潛能,不是隨隨便便熬幾晚夜、加幾天班就能猝死的。

用一個作者的話來說: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到底是不是過勞,用不用擔心自己猝死,難道心裡就沒點數嗎?

如果這都能猝死,下面這些商界大佬們,或許早就死翹翹了: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每天4點半起床,在吃早餐的同時看報紙,保證6點前趕到辦公室;

雅虎CEO瑪麗莎創下過一週工作超過130小時的紀錄......

這些人,難道就不怕猝死了?

或許你會說,這些人都是商業天才,天賦異稟,我可做不到。

那你想想,在你高三的時候,每天是怎麼過來的?

論拼命、論強度、論壓力,現在的你比得過高三的時候嗎?也沒見你那個時候猝死啊。

請注意,我不是在為熬夜辯護,這種生活方式確實非常不健康。工作重要,身體更重要。

我批判的,是那些一邊懶散度日,一邊轉發文章到朋友圈,說著“我這麼努力,好怕自己會猝死”,以此來自我感動的人。

在他們看來,工作學習到凌晨就會傷害身體,但他們卻會玩抖音、玩遊戲、追劇到凌晨。真是奇了怪了,難道和工作相比,這玩意還有保健功能?

看到熱點就想蹭,把自己熬夜刷抖音、玩農藥說成為了工作努力付出,這根本就是碰瓷。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其實,大部分熬夜的人都與努力無關,而是一種不自律的結果,一種低效率的表現。

江西師範大學曾經針對18到35歲人群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有320人,其中包括了學生、白領、個體戶、自由職業等群體。

在這320人裡,有62%是在11點至凌晨1點的區間入睡,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被問到“睡前1小時在做什麼”的時候,結果顯示:

54%在上網;18%在玩遊戲;14%在看電視,只有不到9%是在忙工作的。

這樣的調查結果,其實也代表了當下年輕人的狀態——大部分的熬夜,其實只是個人的放縱,根本和努力無關。

以這樣的生活狀態,還要被自己發憤圖強的樣子感動得一塌糊塗,那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作家張佳瑋曾突發奇想,抽出半天當樣本,來了個掐表實驗:自己每逢做什麼,便掐表記錄,計算時間。

最後,他的結論是:“我這半天的時間,真拿來看書的非常少;真拿來做正經事的更少。”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最後,他直言:

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不是沒時間,也不是沒給自己排時間表,只是時間都零零碎碎,用在了其他所在,自己都尚未明白。

比如,咬緊牙關工作一小時,可能其中有半小時零散在了發呆、刷網頁、聊天、喝水、擺弄手機、打開APP又退出、上洗手間——諸如此類之上。

張佳瑋是國內知名作家,出過數十本書,以勤奮好學、博聞強記著稱。

知乎上甚至有個提問:“為什麼張佳瑋懂那麼多東西?”

以這樣的人物,都發現自己並沒有好好利用時間,試問在座的各位,又有誰敢說自己比他還要勤奮?

我們身邊,總有不少這樣的人,打開他們的朋友圈,只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努力的人。

在他們的朋友圈裡,不是加班到12點時公司的外的夜景,要不就是一疊要處理的單據,再不然就是本月要讀的書單。

但在努力的假象背後,往往是這樣的景象:

加班到12點,只是因為白天上班時只顧著刷微博、聊天,該做的正事沒做完,只好加班來完成了;

單據沒有處理完,只是因為出錯太多,全部要重新處理;

買回來的書,拍完照發到朋友圈後就翻了幾頁,然後就不知道扔到哪個角落積灰了。

也總是這一群人,遇到什麼猝死的新聞,就會想到自己:“我這麼努力,會不會有一天也會猝死?”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

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我們每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創傷,我們戰鬥就是為了擺脫這個創傷。

那麼,要想抽離這種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

LinkedIn作者許威曾在他的文章中寫到,如果已經你陷入某種既需要外界贊同又容易自我感動的狀態,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

1、你為什麼要努力?

2、你真的夠努力了麼?

3、你明白努力和吃苦的區別麼?

4、你堅持了麼?

領英專欄作者菜刀少爺曾說:“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能成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種大一棵樹都要十年,更何況要完成從平凡到成功的跨越?

許威就說:“成功有時候很簡單,那就是隻做一件事,並堅持做一件事。”

老子言“自是者不彰”,越是沉迷於標榜,說明這個人胸中無物,真正厲害的人,都靠最後的結果說話的。

所以,努力的意義,永遠不可能被抹殺,出身不能決定、環境不能決定,個人的努力,就成了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事情。

幸運的是,它所能帶給我們的,也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 End ——

你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擔心猝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