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沒有和痘痘戰鬥過的青春,或許是不完備的青春。有些小夥伴,會把互相擠痘痘,視為友情的標尺,並命名為青春擠痘情,互稱痘友。據說擠擠得靚麗,嗯,能時時關心一個人的臉蛋 ,這情的確不淺。不過,有的小夥伴,"玩皮"會超越頑皮的界線,不僅喜歡擠痘,還喜歡摳疤、咬手、撕皮,這看似不太惡毒的行為,其實不是小怪癖,而是病,是抓痕障礙,一種特殊的強迫症。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 skin picking disorder簡稱SPD,也有名詞稱為dermatillomania,中文也譯為皮膚搔抓障礙或摳皮症、揭痂症,特點是難以剋制地反覆搔抓自己的皮膚,造成顯著的組織損傷及功能損傷。抓痕障礙患者這樣做並不是出於美容原因,有時是專挑健康皮膚上手,有時則選擇老繭、丘疹、結痂處開撓。有些患者的行為是在沒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自動為之,有些則是故意那樣做,摳疤、揭皮行為是為了緩解緊張或焦慮,並會伴有滿足感。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者的搔抓行為,有時會伴有強烈的儀式感,會搜尋特定類型的痂去摳,摳的時候一絲不苟,像是在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摳的時候會用手指或工具施以特定的方式,摳下來痂還會送入嘴中吞下去。抓痕障礙者通常不會在別人面前表現搔抓行為,多數還會並存其他以身體為中心的重複行為,比如撥毛或咬指甲。抓痕障礙者中的部分人,會選擇他人的皮膚來動手,在別人睡著的時候去揭疤,或是以痘友的名義,在別人臉蛋上來上痛快的幾擠。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已經被納入《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被歸入強迫及相關障礙項下,在最新的ICD11,即《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也將被納入。診斷標準包括,反覆搔抓皮膚而導致皮膚病變;重複性地試圖減少或停止搔抓皮膚;搔抓引起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搔抓行為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搔抓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之所以把抓痕障礙與痘痘聯繫在一起說,是因為抓痕障礙最常起病於青春期,而且常以痤瘡等皮膚病變為誘因。抓痕障礙患者多見於女性,搔抓部位常見的是臉、前臂、手,很多人會搔抓身體的多個部位,動手的部位常是健康或輕微不正常的皮膚,如痤瘡或老繭,或是先前抓過留下的傷疤或結痂處,抓過後會檢查、品玩、吞嚥摳剝下的皮膚或痂塊。多數患者在搔抓時是用指甲,也有不少人用鑷子或針,除了搔抓,有時也會對皮膚進行刮擦、擠壓、撕咬、切開。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患者的搔抓行為,可以伴隨著焦慮、厭煩、持續增加的壓力等情緒,在擠痘、摳疤、咬指、撕皮後,會出現快感、滿足、放鬆。有人分析抓痕障礙患者的心理後認為,這些行為或許是起源於人類的排斥天性,據說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或傳染性疾病,比如在被寄生蟲咬過後,會下意識地認為皮膚上的瑕疵是健康的潛在威脅,必須予以清除。還有人說,在動物中也發現過這類強迫症表現。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