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家庭影音室聲學處理,營造一個良好的視聽環境

隨著社會影音娛樂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對音響系統的“聽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消費者往往通過更換、升級音箱來達到提高“聽感”的目的。特別是對於一些音箱發燒友來說,他們動輒投入上千上萬的資金到家庭影音室音響系統中,以提高系統音質。然而,正當人們把心思放在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音箱時,卻忽視的影音室的是聲學處理。

如何處理家庭影音室聲學處理,營造一個良好的視聽環境

影音室的聽音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響的音質,即使音箱設備再好,聆聽環境不良,也難有好的效果,但這一點常被忽略。房間的聲學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室內裝潢及房間佈置有關。理想的聽音房間的形狀尺寸,應按黃金分割比例,三個尺寸(長、寬、高)不成整數倍的關係,使房間內的駐波影響降低,提高聽感。其次要隔聲,使房間內外不致干擾,並使聲音擴散,還要有適當的吸聲,以免聲波反覆反射,激發出某些固有頻率(簡正頻率)的聲音干擾,造成聲染色。

每一個音響空間,都會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每一個音響空間,也會因為不同的空間大小、比例、室內裝潢,而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特性。換句話說,很少會有二個音響空間的聲音聽起來一樣。因此,即使採用完全相同的音響器材,只要是音響空間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特性。

(1)側牆的處理

到底四面牆壁要如何吸音才算適當呢?先說二側壁;這裡要對付的是從喇叭發出來的第一次反射音,為什麼要吸第一次反射音?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會導致定位不清楚,而且聲音聽起來也會太吵,所以一定要吸。您不必滿滿的整個牆面都做吸音處理,只要大約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中間處即可。這片吸音的面積,至少要有1~1.5公尺的寬,牆面三分之二高度的高。材料方面,不能用一般窗簾那麼薄的布料吸音,因為效果不彰,至少要有厚絨布的厚度才可以;而且,如果要像窗簾一般吊在側牆,請注意要打皺摺,就像窗簾的處理一樣。

若是不想用布料來吸音,也可以用布繃吸音棉,做成一塊塊的吸音體;也可以吊綿羊毛;還可以用各種想得出來的軟質材料。不過請注意,千萬不要以為釘木板可以吸音,木板表面是平的,與原來的牆面無異;木板本身很硬,也與牆無異,它不會有吸音的作用,如果用薄板釘空腔,雖然會吸音,但是它吸的不是高頻,反而會把中頻與低頻吸掉,使聲音變薄不飽滿,除非萬不得已,最好不要這樣做。

(2)後牆牆角的處理

房間裡在相對的牆壁之間,由於聲音的多重反射而產生駐波(standingwaves),當駐波發生時能產生共振,其頻率取決於牆壁間的距離,可見房間實際上就是個諧振器。房間裡產生駐波造成聲染色最多的地方,是在音箱後牆的兩邊牆角,它會反射不乾淨的低音,這種效應稱為房間隆隆聲(room booming)。這種低頻駐波是常見的聲學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處理。控制駐波反射的一個好辦法,是利用裝滿書籍的書架,書籍的不規則外形和不太強的吸聲作用,能使聲波發生散射,從而減輕聲音反射的影響。

(3)聆聽位置後牆的處理

或許您會疑惑,我都已經貼著後牆坐了,這片牆還能怎麼處理?老實說,貼著後牆坐是最不好的,因為此時聲音會比較渾,除非您的系統低頻不足,必須靠近後牆來增強低頻。一般而言,您的坐椅至少要離後牆半公尺,這樣的聲音才會比較乾淨。

聆聽位置後面的這片牆,其實可以吸音,也可以擴散。用來吸音時,若離後牆太近,反射音太強;用來擴散時,若離後牆較遠,可以使聲音更自然。最佳的方法是將吸音材料用在擴散造型的表面上,這樣一來,吸收與擴散的好處兼得,這是最完美的。

(1)地板與天花板的處理

不良的地面會使中低頻反射過強,如果播放的客廳內,已經鋪有木質地板,那是比較理想的,它的吸聲特性較均勻。如果是釉面磚、石材等硬質地面,就應當鋪上可移動的厚地毯,因為厚地毯的吸音效果才夠,如果只想用小塊薄地毯,那將只有裝飾作用,而沒有實質的吸音效果。只要是那種厚地毯,而且是羊毛的,可以買比較便宜的機器織品就可以。為了方便走動,地毯面積也可僅限於揚聲器和聽音位置之間,關鍵是要有厚度,可藉助在其下墊紙板、木板、纖維板等來實現。

(2)天花板的處理

在地上,我們能夠著力的地方,只有鋪上一塊地毯,而在天花板上,花樣可就多了。請注意,千萬不要留著空空的天花板不管,那樣就太可惜了。

一般來說,天花板最好也是吸音與擴散兼具,這樣聲音才會最好。如果只有硬調子的擴散,則從天花板來的高頻反射音會太強。不同的天花板形狀,可以擴散不易打散的頻率,深陷的細縫可將過多的能量吸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