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熊貓”的名字,原來是“貓熊”


大熊貓屬於熊科,而不是貓科,棲息在人跡罕見的高山密林,鮮為人知,大熊貓僅產於中國的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西藏東部及陝西西南部。

它身休肥胖、長約1.5 米,四肢粗壯,頭大頸粗,眼小尾短,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他部分為白色。性孤獨,常生活在高山峻嶺,喜食箭竹等竹類植物。春交配,秋產仔,每產1- 2 仔。

1896年,一位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甫在四川省寶興縣獲得熊貓的毛皮。喜出望外,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鑑定為新物種。當時用通行的拉丁文為其定了學名,意思是似貓足獸的熊,中文就譯名為“貓熊”

20 世紀40 年代在重慶北碚首次展出熊貓標本時,說明牌上寫拉丁文學名,為了和外文書寫方式保持一致,就從左到右註上“貓熊”,當時中文均是直書,從右至左認讀,於是觀眾就誤讀為熊貓,以訛傳訛,流傳至今。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被中國封為“國寶”,可愛、頑皮的它get到你了嗎?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被中國封為“國寶”,可愛、頑皮的它get到你了嗎?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被中國封為“國寶”,可愛、頑皮的它get到你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