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邁上幸福美好新徵程——天祝縣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改革開放東風讓華銳高原展翅騰飛,脫貧攻堅方針使各族群眾歡欣鼓舞。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天祝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精準落實“五個一批”和“一戶一策”脫貧措施,全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生態移民拔窮根 產業培育顯成效

“以前,一年四季土裡刨,解決溫飽都很難。現在,住著新房,靠著蔬菜種植,一年收入好幾萬元。”這是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天祝縣金強河兩岸農牧民共同的心聲。

初夏之際,馬牙雪山銀骨錚錚,金強河水清澈見底。在南陽山片及各個生態移民點,白牆灰瓦的新居或整齊劃一、或錯落有致,宛若一幅幅水墨山水畫卷。各鄉鎮藜麥、高原綠色蔬菜、中藥材等作物長勢喜人,白犛牛、岔口驛走馬、馬鹿等現代特色養殖業蓬勃發展,各項富民產業蒸蒸日上。

近年來,天祝縣將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區、林區林緣區、生態脆弱區農牧民群眾分批搬遷安置到發展基礎好、交通便利、適宜生活的川區和集鎮,先後投入資金21.32億元,建成南陽山片德吉新村、松山鎮鞍子山村等移民安置點76個,搬遷安置15708戶64552人,從根本上解決了高深山區農牧民群眾生產難、發展難、致富難問題。

該縣全力打造核心種植示範區,建成綠色有機蔬菜基地10萬畝,推進標準化養殖示範場建設,全縣主要牲畜年飼養量161.33萬頭(只),年出欄63.4萬頭(只)。引進推廣藜麥、食用菌等新品種,種植中藥材2.95萬畝、設施果蔬菌2.7萬畝、飼養白犛牛7.38萬頭,年產食用菌7000噸;藜麥種植規模達3萬畝。培育龍頭企業24家,組建專業合作社976家,46%的貧困戶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業。

夯實基礎補短板 改善民生促發展

“以前,吃窖水、走土路、娃娃上學要走幾公里。現在,自來水、瀝青路、學校就在家門口。”提起生產生活條件的變遷,從高深山區搬遷到南陽山片的劉丁漢深有體會。

佇立縣城東子屲,作為天祝“都江堰”的南陽山供水工程的渠首及一級泵站蔚為壯觀,在三級泵站聯動下,金強河水源源不斷注入曾經乾涸的南陽山片,成為當地生態移民群眾的生命之源。隨著天景公路、石門河調蓄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投入運行,該縣移民群眾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

近年來,天祝縣積極對接落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任務,以貧困鄉鎮、村為重點,著力補齊脫貧短板。目前,累計建成通村道路1041公里,解決了5.63萬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累計改造農村危房6738戶,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建成“千村美麗”省級示範村7個、市縣級美麗鄉村23個、“萬村整潔”村114個,全面推進全域無垃圾行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該縣穩步推進教育扶貧,認真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有需求的貧困村小學、幼兒園全部達標建設,全面落實學前到高中階段吃、住和學習費用,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9.93年。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建設全覆蓋,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醫療費用個人支付控制在3000元以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69.1%,貧困村鄉村舞臺全覆蓋。

完善機制強推進 綜合治理保長安

“我會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崗位,在脫貧攻堅中奉獻自己的青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打柴溝鎮石灰溝村“扶貧專崗”選聘人員劉玉玲對今後的工作滿懷信心。

近日,天祝縣選聘150名“扶貧專崗”工作人員正式上崗,奔赴全縣各個貧困村,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這是該縣持續完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的一個縮影。今年,該縣持續開展深度貧困鄉鎮村百村萬戶大走訪大調研活動,與貧困戶面對面分析致貧原因,確定脫貧措施,完成了3601戶貧困戶、405戶已脫貧戶“一戶一策”脫貧計劃制定,幫扶措施精準到戶、到人。同時,該縣全面落實“十戶聯防”工作機制,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保持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大工程”,紮實開展民族政策法規“八進”活動,促進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截至2017年底,累計脫貧1.1萬戶4.37萬人,剩餘貧困人口1.2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3.8%下降到7.67%;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932元,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5805元。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天祝縣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奮發有為,持續走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爭當全省藏區發展排頭兵,處處呈現處一派生機盎然的壯美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