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Gox搗亂致使比特幣暴跌?

BTC在三大交易所的價格均跌破8000美元,最近24小時下跌逾300美元,跌幅大約3%,創4月18日以來新低。同時,與之相關的是媒體再一次拉出“Mt. Gox破產受託人小林信明進行另一輪比特幣出售影響幣價”的報道,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件回顧

Mt.Gox創立於2011年,國內俗稱“門頭溝交易所”。 Mt.Gox本來是一個魔法風雲會線上買賣交易平臺,由Jed McCaleb所創設,其命名源於魔法風雲會英文名稱(Magic: The Gathering Online eXchange)的字母略縮字。McCaleb後將其轉變為一個比特幣交易平臺,並在2011年將其賣給了Mark Karpeles。在後者的管理下,Mt.Gox一度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承擔全球超過70%的比特幣交易。後因黑客攻擊而丟失85萬枚比特幣,兩者合計約佔世界比特幣總量的7%,按當時匯率估計約值4.73億美元。而根據當時的公司財報,Mt. Gox已負債65億日元(約6千4百萬美元),資產僅餘38億日元。最終,Mt.Gox於2014年2月宣告破產,並申請了破產保護。隨後僅僅過了一個月“門頭溝”聲稱自己在一箇舊賬戶裡找到了20萬個比特幣,總的損失由原先說的85萬比特幣降到了65萬比特幣。

Mt. Gox搗亂致使比特幣暴跌?

事件影響

儘管該事件一出,Mt.Gox轟然倒下,甚至成為一樁疑案,但Mt.Gox究竟是被黑客攻擊,還是監守自盜,眾說紛紜。不過,由於Mt.Gox已經申請破產保護,所以其宣稱找回的那20萬枚比特幣最終由破產信託基金和法院實際控制。業內一直在傳的Mt. Gox破產受託人小林信明進行比特幣出售的信息,也是由於這20萬枚比特幣中的部分或全部,要被用以清償投資人債務而拋售產生的。雖然處於世人關注焦點中心的小林信明曾明確表示不希望在拋售前進行預告以影響出售過程,但是體量如此巨大的比特幣拋售很難不引起幣圈恐慌。

因為與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比特幣賬戶地址相比,Mt.Gox擁有的20萬枚比特幣,對市場來說可謂是一枚“重型炸彈”。用媒體一貫的口吻來說就是:儘管日本比特幣交易所 Mt.Gox 四年前就已破產倒閉,但這隻“巨鯨”死而不僵,還一直徘徊在比特幣市場的水面之下。

幣圈人擔心的是小林信明何時拋售這些比特幣。事實上,今年3月份,小林信明已經披露,自去年12月末至今年2月,他已經陸續拋售了3萬多個比特幣。雖然他隨後澄清說自己的拋售是場外交易,不影響市場價格,還表示會擇機出售剩下的比特幣,人們也沒有什麼事實依據,但他們對這一說法並不買賬,許多人仍將Mt.Gox的拋售與年初的市場大跌聯繫在一起。由此來看只要這部分比特幣未拋售完畢,“巨鯨正在出貨”引發的市場恐慌情緒就會持續不斷。

Mt. Gox搗亂致使比特幣暴跌?

多米諾骨牌效應

事實上,在所有的Mt. Gox拋售之後比特幣市場都發生了重大的價格調整,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比特幣市場價格的波動並不是單一由於Mt.Gox的拋售而引起的。事實上,比特幣市場的成交量和出貨量遵循的是價值規律的邏輯。

即眾所周知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商品交換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是商品交換的一個重要原則。人們在市場中購買或出售比特幣,乃至任何一種數字貨幣,本質上都是將其視為一種商品,都相信其在市場中存在價值。折射到現實世界中這些商品(即數字貨幣)的價格由現行的法幣來衡量,價值最終由價格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這是由商品的供求關係的變化引起的。

只是在數字貨幣市場中,價格的變化並非如此純粹。踏入幣圈即意味著心中“賭性”的迸發,高賣低買人性使然。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跟風大量拋售,尤其是加上各國政策收緊、信息不對稱等,投資者嗅到潛在風險必定會急速抽身。只能說任何想要攫取投資之利的人,享受收益的同時也必將要承受某天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墜落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