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于謙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于謙的散文集《玩兒》

有錢沒錢都得玩兒

于謙屬於這樣的相聲演員:在臺上能製造無數歡樂,下了臺也能給自己找樂子。于謙喜歡文玩兒。採訪那天,他穿一身休閒裝,胸前掛著一塊玉墜,左手無名指上戴著翡翠扳指。老搭檔郭德綱為《玩兒》寫序,說于謙的文玩兒應有盡有:“核桃、橄欖子、扇子、籠子、葫蘆、手串兒,頭頭是道、珍藏無數。”于謙還發過一篇微博《尋串兒》,寫自己尋找一串丟失手鍊時的心得感悟,飽含深情。

于謙的《玩兒》,選取了他“玩樂生涯”中的另一個側面——和動物之間的故事,記錄了粘鳥兒、養鴿子、摸魚、熬鷹、馴馬的心得體會。對於謙而言,寫作本身也是玩兒。書裡洋洋灑灑15萬字,都是他在等演出、等錄影、等飛機的間隙,用手機一字一句敲出來的。他寫得自得其樂,文字輕快,“把這些趣事落到紙上,跟大家分享,挺有意思,省得坐到酒桌上,老給人講故事”。郭德綱一針見血:“好像沾玩兒的事兒,沒有謙兒哥不碰的。”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在《玩兒》裡,于謙的玩兒始於“人類喜歡大自然、喜歡小動物的天性”。于謙在北京長大,讀一年級時,一次偶爾路過車公莊的鳥市,見到街道兩旁“連攤兒延綿一二里地的熱鬧場景”,立馬被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攥著平時攢下的五毛錢又去了鳥市,精挑細選買了兩隻粉眼兒(一種候鳥),如獲至寶。那時于謙還不懂玩鳥兒的門道,他用木箱簡簡單單做了一個鳥籠,添好食水,架上兩根樹枝,看著小鳥在樹枝上跳,就開心得不得了。

于謙說:“那個年代不像現在,什麼都能買,但製作工具的過程其實也是玩兒。”回憶小時候釣魚,他的第一根魚竿是由姥姥縫被子用的粗棉線,搭配兩根搭豆架用的細竹竿兒,再加上找鄰居大哥要來的一箇舊魚鉤拼湊而成的。“和一小塊兒面倒點兒白酒,滴上幾滴香油做魚餌,自行車上綁上魚竿,我就迫不及待出發了。一路騎到玉淵潭公園的湖邊,掛上食,揚竿兒甩線,抬起竿兒就有魚,那一瞬間妙不可言。”

從瞎玩兒、亂玩兒開始,于謙慢慢進入了“狗、鳥、魚、馬、鴿、鷹”的生靈世界。他玩兒得越來越廣,下的功夫也越來越深。兩三年後,只要是經他手的鳥兒,不過兩週,“吃飛食、開箱子、叼彩旗,打飛蛋兒,樣樣拿得出手”。在《玩兒》中,他顯擺了一回“熬鷹(馴鷹)”的經歷,帶著點“內行看門道”的心氣:“這架鷹的人得有範兒,得有點精氣神兒。腆胸疊肚,脖子梗著,腦袋揚著,七個不服,八個不忿,走到哪兒都得帶著一股霸氣,這再配上手裡的那鷹才漂亮。別頭日腦的,讓人一看還沒鷹精神呢,那誰玩兒誰啊?”“老北京的玩兒文化,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鱉裡奪尊、個別另樣,不能輸了手藝,丟了面子。”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到了2005年,于謙在北京郊區租下了一個3畝地兒的小院兒,建狗舍、搭鴿棚、挖魚池、壘雞窩,飼養了一批心愛的動物。兩年後,他的動物園搬了家,小院兒變成了佔地60畝的大院兒,裡面有17匹迷你馬、4只松鼠猴、兩隻鹿、30多條狗、100多隻鴿子、1000多條錦鯉……為了讓這些動物住得舒心,他蓋了一大排貓舍狗舍,兩間鴿棚,20餘間馬廄,若干溫室,還請了十來個飼養員。于謙說:“關於玩兒,之前給自己規劃的宏偉目標彷彿實現了。”

如今的于謙,玩兒中門道信手拈來,但他更講究玩兒的心情。相聲演出、綜藝錄影排得滿滿當當,但只要一回北京,他就會趕來看望這些動物寶貝。“手裡拿一把鋤頭,肩膀上搭一條毛巾,上野地裡除除草、騎騎馬、種種地、翻翻土,一身汗出透,精神勁兒就來了。”

在《玩兒》封面上,于謙留了一行字:我想說的東西,跟錢關係不大。“我寫的是自己和動物一起玩兒的過程,想傳達的是一種精神——有錢沒錢都得玩兒。人要有個愛好,日子才過得充實。”

和郭德綱“意外合作”

論“玩兒的重要性”,于謙深有體會。玩兒的心態被他灌輸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說相聲。

于謙從小跟姥姥和5個姨姨長大,“你想想,這樣的組合得對我縱容到什麼份兒上”。為了支持于謙玩兒,姥姥特地清出半個廚房做鴿舍。于謙堂而皇之把整個鴿子窩兒搬回了家,養鴿事業從地下轉到了地上。爸媽唸叨他“不務正業”,于謙覺得,“哪能天天忙正事,一根弦繃得那麼緊,幹嗎呢?”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1982年,剛上初中的于謙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學業去考自己感興趣的北京市曲藝團學員班,學習說相聲。入學半年,團長覺得這孩子不是說相聲的料,決定在一個星期後來一次驗收,召集學校領導聽他說一段,表現不好就開除學籍。那時候于謙13歲,有股不服不忿的勁兒。他跟著一位學長苦練了一週,等到驗收那天,團長、書記,還有在學校執教的相聲名家王世臣老先生都坐在臺下。于謙剛講了一小段,王世臣扭頭就問:“這孩子不錯啊,團長你叫我們來幹嗎呢?”于謙順理成章留了下來,跟王世臣學說相聲。

在曲藝團學習期間,于謙沒心思玩了。住校兩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每天從早到晚有臺詞課、聲樂課、形體課、觀摩課、文化課……“累得跟臭賊似的”。從學員班畢業,于謙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拿著魚竿往家門口的高粱河衝,過足了一把釣魚的癮。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于謙畢業前後,傳統相聲正在走下坡路。他留在藝術團,偶爾參加幾場演出,效果平平,觀眾寥寥無幾。前途渺茫,黯淡無光,“相聲演員的社會地位快下滑到了臭水溝”。演出機會越來越少的于謙,也不著急忙慌,得了空閒又沉浸在玩兒裡。正如他在書中寫道,“沒少沾相聲行業不景氣的光”。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和郭德綱搭檔,是在2002年。曲藝團的領導找于謙回去,下鄉演出,臨時借調郭德綱,于謙給他捧哏。這次意外的合作,讓兩個人“毫不意外”地對彼此生出了強烈欣賞。一扇通往相聲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在傳統相聲教育理念下,相聲要按照清朝的說法,老先生怎麼講,一句話都不能變。跟郭德綱接觸我才知道,相聲也是要與時俱進的,以傳統技巧為基礎,隨時更新話題,這是讓相聲保持生命力的一種方法”。

玩兒和說相聲一樣,都要付出很多精力

于謙形容剛加入德雲社時的忙碌情景,“睜眼就演出,下場就趕路,睡在飛機上,吃在酒店裡,回家只有拿換洗衣服的時間。甭說玩兒,連玩兒的念頭都沒有”。很快,德雲社開始蒸蒸日上,相聲一時間“死灰復燃”,“從快銷聲匿跡,到觀眾排隊買票進劇場,幸福來得太突然”。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愛聽相聲的人都瞭解,德雲社的興起離不開郭德綱,而郭德綱講相聲離不開于謙的幫襯。在臺上,郭德綱逗哏嬉笑怒罵,于謙捧哏逆來順受,兩個人形成鮮明對比,摩擦出的包袱一個接一個。傳統相聲中的捧哏有的低調,有的中規中矩,有的故意跟逗哏頂撞,追求一定的舞臺效果。于謙的捧哏技巧則是輕鬆自在地聊天。聊著聊著,他會先於觀眾發現郭德綱段子裡的不合理之處,恰到好處地解嘲,偶爾使個小壞,捏準時機損一下老郭,贏得滿堂彩又不顯得搶戲。郭德綱稱于謙為“捧哏第一”,如今兩個人搭檔講相聲,只有20%按本子走,剩下的80%全憑臨場發揮、隨機應變。有時候興致來了即興說一段,引得現場吆喝聲、掌聲不停。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臺上須臾之間,臺下積攢多年。于謙說,生活裡的玩兒,就是他講相聲的靈感。“在這個行業,玩兒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過程。咱們說學問家‘淵博’,淵和博是兩個意思,淵指深度、博指廣度,相聲恰恰就是一門博的藝術。所以相聲演員不需要跟專家討論專業問題。我們在臺上聊的話題,素材都來自生活,來自玩兒。”

相聲講得越多,于謙越覺得難。他在《玩兒》中寫道:“最初接觸可能是喜歡、愛好,乍一入門覺得不過如此,都有一個小馬乍行嫌路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過程。可是你再往深鑽,越鑽越覺得深不可測,越學越覺得難,甚至難到可怕的程度……我從12歲做科學藝,至今30餘年,不敢稍有懈怠,即便如此,還深覺遠不及人。”他在玩兒裡找到了人生至理。“以前給鴿子配色,讓顏色勻勻實實長在它該長的地方你知道有多費勁兒嗎?我覺得,這玩兒和相聲沒什麼兩樣,都要付出很多精力。也可能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出書了,專門研究《玩兒》!

“他活得比我值!”郭德綱羨慕于謙。于謙則由衷地感謝“玩兒”:“讓我不感孤獨,遠離寂寞,躲避了相聲業界的消沉氛圍,忘掉了事業的坎坷不順,交到了朋友,學到了知識,認識了自然,體會了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